第108章 離汴京(1 / 3)

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一套嶄新的七品綠袍官服擺放在汴京會館的房間內。

河北東路貝州新吳縣知縣。

柳明坐在房間內,看著桌前的一紙公文任令,心情很是愉快。自己終於有了官身,並且也是管著一方百姓的知縣。也離開了那個縮手手腳的翰林院,還有那位宋大人。

此時,會館內的進士們,大多各自領命,要各奔東西。幾位要進入翰林的進士,也跟柳明依依惜別,說一些以後需要幫忙就發函過來的話。

世間人情冷暖,變化得便是如此快。盡管那些進士們竭力掩飾,可是柳明還是察覺到了他們對自己的疏遠。連中三元被眾星捧月熱鬧的時光已經消逝。無論之前聊得多麼開心,現如今,根據進士分配的結果,留京的自然跟留京結交,外放的隻能跟外放的歎苦。

柳明一人默默收拾著行裝,耳邊全是那些翰林進士講述著翰林院的趣聞。

“柳明……”柳明的肩膀被拍了下。

他轉過身來,見王安石站在自己身後,手上也是拿著一套綠袍官服。

“你是哪個州?”王安石問道。

“貝州新知縣。你呢?”

“舒州林姚縣。”王安石認真說道,“舉天之下,我隻覺得你能夠成為一代賢臣。我這入了末流的一甲進士,求外放倒是無妨。你作為連中三元者,光輝璀璨,卻也依然放棄翰林職位,實在是令王某欽佩。”

柳明心想,自己隻是因為使那禮部尚書出了醜,不願在翰林整天老夫子般吃吃喝喝,再加上要調查驛站刺殺案,這才求外放的。不過看到王安石說得情真意切,倒是有些感動。他抱拳道,“柳某本是一個隨性豁達之人,現在外派知縣,倒也是樂得其所。”

王安石感歎道:“你就是這點令安石佩服。明明是有著鴻鵠之誌,卻是和那劉玄德一般謙虛謹慎,禮賢下士。不瞞你說,王某外放知縣,便也是有此誌向。如若得不到聖上的支持,就是入了翰林做了閣臣,又何妨?”王安石雙手背在身後,望向天空,“不過也是屍位素餐而已。”

柳明一愣,說道:“介甫,你是要通過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鑽研出一套使得整個江山社稷改變的方法嗎?”

王安石的眼神堅若磐石:“大宋江山,看似歌舞升平,實際危若累卵。現如今,唯一清醒的範公已經被黜落,其他宰輔不過是閉著眼睛混日子。這樣的朝廷,我等身為士子,必當盡一份力量。即使努力得渾身是傷痕,也在所不惜。地藏菩薩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柳明被這番話給震驚了,盡管曆史上後來說王安石推辭不入京為官是沽名釣譽,現在看來,卻全然不是如此。一個二十多歲的毛頭小夥,決定將自己的性命賭上,為大宋王朝改革貢獻一份力量,這是何等的氣魄!

想到這,柳明不禁複述起王安石那句令古今震鑠的話來,不禁說道:“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聽了之後,整個人僵住了,半響無語。

“柳明,你說得太好了,我回去一定記下來好好研究一下。”王安石飛快地掏出手絹,用毛筆蘸著墨汁寫著。

柳明心想,這可都是閣下您自己說的啊。他倒是還想回憶起那些青苗法募役法等等之類的具體內容,想幫助王安石幹脆一步到位算了。無奈,那些都是高中曆史知識,自己實在是記不得了。

當夜在會館,柳明與王安石、蘇軾、柳永喝得一醉方休。大家都知明日即將分別,因此也是聊不完的話。

英雄見英雄,惺惺相惜。

四人前程也各有不同,王安石和柳明外放做知縣,蘇軾留在翰林,柳永參加解試便被革除功名,準備帶著謝玉英雲遊天下,遊山玩水。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世人萬千種,浮雲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命運多變,聚散難測,把酒言歡,大家情深意切地話了別,將彼此的欣賞,都投灑在月色中,把難舍之情,化在了酒盞裏……

翌日清晨,萬籟俱寂,東邊的地平線泛起的第一道亮光照耀在汴京東門的厚重巍峨的夯土城牆上。城牆之上,弓箭手們來回巡視著,嚴密監視著城外的一舉一動。有大約十萬名禁軍將士,拱衛著這座一百多萬人口世界第一大城市。

柳明帶著書童,拎著通關文牒,往城外走著。這汴京的花花樹樹,一草一木,隨著兩次考試時間的累積,倒是讓柳明生出感情來。

他站在路邊,等著給自己配的親兵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