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中共領導人的文章或講話中提到過的蔣介石言論,蔣集組都盡力尋找原文,但有時候實在難以完成。如陳伯達所著《人民公敵蔣介石》中所引用蔣的話,始終找不到原文。
陳錚記得,他為此專門起草了一個報告,講述了查找過程和遇到的問題,由李侃和金燦然簽發,加蓋中華書局章,上呈中宣部。
隔了幾日,中宣部的批複下來。“他們的意思是,找不到也沒辦法。戰爭年代的東西,領導引用某資料,時間久了,不記得出處是哪裏。”
陳錚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對資料的整理編輯工作,當時的精神是,文章本來怎麼說的就怎麼樣,不能改,編輯隻是改錯別字和標點。如蔣介石貶低、辱罵共產黨的言論,以及後來主張抗日的言論,都不做刪改。
因為工作量很大,中華書局古代史組的編輯謝方也被臨時征用。早已退休在上海的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民國時期報刊上的錯別字很多,但不是古文而是大白話,編輯起來難度並不大。
這套書原定以中華書局的名義出版。當時整套書計劃分40本,每本30萬字,即400頁左右。
其中,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之前的內容,為前四冊。送審稿樣本已經裝訂成冊,報送了中宣部。李侃為送審本寫了長篇序言或說明,共寫了三篇。
和同時期的“灰皮書”不同的是,這套送審樣書的封麵為淺藍色,上麵寫著“蔣介石言論集”,下排為“送審樣書”,沒有署名。
其餘的36本,前16本已校對完畢,後20本已排版,未校對完。
據陳晉在《毛澤東閱讀史》中介紹,《蔣介石言論集》原擬每本印五千冊,毛澤東批示:“五千冊太少,應出一萬冊。”陳錚對此沒有記憶,不過他揣測,這套書可能會和“灰皮書”一樣,內部發行,在規定級別範圍內的人員才可以購買。
擱淺半世紀
1966年3月上旬,“三家村”開始受到批判,大小出版社均受波及。中華書局首當其衝,5月被宣布停止全部編輯工作,集中搞大批判。
至此,《蔣介石言論集》的編輯工作也停止了。這時,中宣部對送審稿還沒有回複任何意見。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蔣集組隻剩戴文葆收尾。他讓印刷廠趕緊將已排好版的後20本打出校樣,以免“壓鉛”。全部校樣按年份歸卷宗,用紅色或黑色的筆標出材料的起止時間,方便以後查閱。做完這一切,戴文葆回了江蘇阜寧老家。
所有材料保留在中華書局近代史編輯組,收在本文開頭所說的書櫃裏。
1969年9月,中華書局集體下放湖北鹹寧的文化部五七幹校。因中蘇之間形勢緊張,上級要求中華書局把重要的書稿轉移到湖北的三線某地。《蔣介石言論集》未刊稿也一起裝箱轉移。
從1971年底開始,中華書局的人員陸續從五七幹校回到北京。1972年底,李侃和陳錚回京。
蔣集書稿也運回了中華書局,但沒有任何人問起。
文革結束後,70年代末,出版社被要求上報以往“中央交辦的項目”,中華書局呈報了《蔣介石言論集》項目。但是,依然沒有後文。
1984年,陳錚當上了中華書局近代史編輯室副主任,之後升任主任。1997年,近代史編輯室撤銷,和古代史編輯室合並,成為曆史編輯室。
陳錚保管多年的《蔣介石言論集》整套材料,被移交給了曆史編輯室。交接的時候,他囑咐道:“這套書稿,所有材料都在這裏,可千萬要保存好。”
2005年前後,有學者躍躍欲試,希望國家組織編纂中華民國史。報告一直打到了中央高層。已退休的陳錚獲知後建議,讓《蔣介石言論集》搭順風車,作為民國史的一部分出版。
當時,60年代時的人民出版社社長兼總編王子野和中華書局總編金燦然都早已去世,參與此事的六七名編輯也大多已不在。陳錚偕同那位學者拜訪了當年的人民出版社副總編範用,問他是否見過中央或毛澤東的批示。範用說沒見過,是上麵口頭傳達的。
《蔣介石言論集》沒有獲得“中央交辦”的正式證據,不便向上級報告,再次沉睡。近年來,雖然時有出版社找上門來,但從未對該書的出版有實質性的推動。
(選自《中國新聞周刊》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