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書館中翻舊報刊
陳錚來中華書局的第一年,幾乎是在公交車上和圖書館裏度過的。
頭幾個月在人民出版社辦公時,單身的他幹脆睡在辦公室內。每天,同事們陸續來上班時,他就開始往外跑。
他辦了一張北京市公交車通用月票,每月三元五角,揣著這張月票,穿梭於北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中宣部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軍事科學院圖書館,以及北京各高校、中科院各研究所的圖書館和資料室,搜尋建國前的報刊。
他首先要收集的,是1949年前的《中央日報》。北京沒有哪個單位有完整的一套,大多隻有某些年份或者月份的。為此,他跑遍了多家機構。
其中,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是保存民國時期的圖書報刊最多也最全的地方。當時,北京圖書館還在中南海北麵的文津街上,報紙閱覽館位於西皇城根街,刊物閱覽館位於國子監附近的柏林寺胡同。
陳錚拿著中華書局開具的介紹信,找到了北京圖書館副館長左恭。介紹信的大意是:“為編輯蔣介石言論集,需要查閱資料,請予協助。”落款是中華書局,因當時中華書局尚未成立黨委,因此由總編輯金燦然簽字,並加蓋私章。左恭和金燦然曾是延安時的老戰友,看後欣然許可。
陳錚與兩三個老編輯連著去了北京圖書館三天。他們先填寫借閱卡,由工作人員幫助在架上查找。架上沒有的,還獲準去大庫房裏一本一本地翻。
大庫房位於刊物閱覽館裏,滿地都堆著未上架、未清點的舊刊,輕輕翻動,便揚起一陣塵土。他們進庫後,先蹲在地上翻目錄,但凡標題裏帶有“蔣委員長”“蔣總統”或者“蔣介石”等字樣的,就挑出來。
從架上和庫房裏挑出來的報刊,幾十本為一捆打包,都拉回編輯部,有用的就複印。
另一個收獲很大的地方,是位於故宮北麵沙灘後街的紅樓上的中宣部圖書館。這裏收藏了許多上世紀20年代的舊報刊。紙張都泛黃發脆,動作必須很小心,因為一使勁報紙就會碎落。
中宣部圖書館還給了他們一個驚喜。那裏藏有建國前《申報》的剪報,簡報按政治類、經濟類、文化類等分門別類剪貼,一目了然。
大半年下來,建國前的蔣介石言論基本湊齊了。
去西苑查資料
至於建國後蔣介石在海峽那一邊的言論,這些圖書館裏就很難找到了。
領導告訴陳錚,北京有一個中國圖書進口公司,可用外彙通過香港進口台灣的書。他持編輯部開的介紹信上門聯係,購回了包括《蔣總統集》在內的相關書籍。
陳錚還奉命去了新華社的參考部,在《參考消息》上找。當時的《參考消息》為內部發行,其中有不少有關蔣介石言論的內容。
另一個來源,是中共中央西苑機關。去之前,陳錚惴惴不安,不知道所持的介紹信會不會得到認可,但事情出乎意料的順利。“那裏的領導看了我的介紹信,什麼都沒有問,就同意我去查看資料。我後來猜想,應該是中央在一定範圍內通報過《蔣介石言論集》的事情,所以他一看就明白,完全支持。”陳錚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李侃對此也有回憶:“為編此書,中宣部還特地發通知給各省市和軍隊係統,凡有收藏《中央日報》及蔣介石言論材料的單位,一律由中華書局調用。”
查資料前幾天,陳錚先打電話預約時間。為便於出入,中華書局專門派了車送他去。當時,整個中華書局隻有這一輛奧斯汀小臥車,是供總編輯金燦然使用的。路過崗亭時,他遞上了介紹信,便被放行。
通過這些途徑,編輯組集齊了建國後至1965年底台灣出版發行的《中央日報》。
至1965年底,資料收集工作基本完成,共搜集到蔣介石言論1200萬字。
40本樣稿
材料收集的過程中,編輯整理工作便同步展開了。
為便於保存資料,中華書局和人民出版社專為蔣集組購置了一台複印機。複印機是天津生產的,當時複印質量很差,時間一長就掉色。但能擁有複印機,已經是一個很特殊的待遇了。
編輯部專門招聘了一個年輕姑娘做複印員,每天的工作就是複印找回來的所有資料。複印完後,陳錚再原樣捆好,送回原單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