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問世的《蔣介石言論集》
文化·風風雨雨的故事
作者:徐天
1966年初秋的北京城裏,紅衛兵四處出擊,滿城破四舊。翠微路2號院裏,形勢驟然緊張。
翠微路口往北100米路西的這個大院,曾是北京農學院舊址,1961年起成為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共同辦公的地方。大院內樹木成蔭,分為辦公區和家屬區。辦公樓主樓二層東半邊,是中華書局的近代史編輯組。
雖已是秋風乍起,29歲、剛參加工作一年半的陳錚卻急得冒汗。頭一天,中華書局接到了海澱區一所大學的紅衛兵發來的通令,稱第二天要來此破四舊。中華書局出版的許多書自然都屬於“封、資、修大毒草”之列,更為嚴重的是,在三層一間辦公室的透明玻璃櫃子裏,堆放著蔣介石的頭像、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中央日報》等報刊圖書、台灣版《蔣總統集》,以及由中華書局和人民出版社共同編輯、已初步成型的1200萬字的《蔣介石言論集》稿。
“怎麼辦?這是典型的四舊啊!”多年後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起當日之事,陳錚仍感到後怕。
經請示書局領導,陳錚把書櫃玻璃門用紙糊上,辦公室門上貼了封條。又找出一堆沒用的書,放在中華書局圖書館顯眼的地方,以方便紅衛兵搜出來毀掉,轉移其注意力。做完這一切,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同事說:“我要誓死保衛這個房間的書。要是毀了,就完了。”
第二天,紅衛兵沒有來,《蔣介石言論集》躲過了一劫。
此後,在近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裏,它一直無人問津,至今未能麵世。
“要讀這些反麵的東西”
1965年3月5日,陳錚從中國人民大學近代史研究生班畢業後,到文化部所屬的中華書局報到。
時任中華書局總編輯金燦然找他談話。金燦然中等個子,聲音洪亮,一開口山東口音就冒了出來:“你這個專業正好,來‘蔣集組’上班吧。”
蔣集組,即《蔣介石言論集》編輯組。中華書局當時分為文學組、哲學組、小叢書組、古代史組和近代史組,但蔣集組是獨立的。
關於這一特殊任務的緣起,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所著的《毛澤東閱讀史》中介紹:“1957年,他(毛澤東)對領導幹部講:要讀蔣介石的書這些反麵的東西。我們有些共產黨員、共產黨的知識分子的缺點,恰恰是對於反麵的東西知道得太少。讀了幾本馬克思的書,就那麼照著講,比較單調。寫文章,缺乏說服力。”
反右傾運動之後,根據毛澤東出反麵教材的指示,中宣部組織人民出版社和中華書局,聯合成立了《蔣介石言論集》編輯組,最初由人民出版社的薛德震負責。之後,當時中華書局近代史組主持工作的副組長、後任中華書局總編輯的李侃被調回擔任組長。
李侃後來曾寫文章回憶,1965年3月中旬,他正在山西昔陽縣搞“四清”,忽然接到北京急電,要他立即趕回中華書局。他連夜啟程,於20日趕回了北京,向金燦然報道。
一開始,蔣集組在位於朝內大街的人民出版社四樓的兩間屋子內辦公,1965年5、6月搬到了翠微路2號的中華書局院內。
剛參加工作的陳錚從未做過編輯,因此分到了跑腿的活兒,接替中華書局的李鬆年專門負責在北京地區搜集資料。人民出版社的陸世澄則去了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的圖書館查資料。
資料搜集工作沒有任何限製,越全越好。“就一個要求,不能是隻言片語,必須是完整的文章,這樣才能反映蔣介石的真實想法。”陳錚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雖然專業是近代史,但尋找蔣介石的言論卻如大海撈針,讓他毫無頭緒。幸好,蔣集組的顧問榮孟源以及戴文葆、朱南銑、史枚、周靜、胡宜柔等老編輯都是極有經驗的前輩。如戴文葆解放前是《大公報》的編輯,朱南銑在《上海僑聲報》和美聯社擔任過翻譯。“他們都經曆過那個時代,也是記者編輯出身,都是非常有學問的先生。”
老編輯們給陳錚提供了許多線索,並且指點他,查蔣介石的言論,得劃分為建國前後兩個階段。
1949年前蔣介石的言論,可查舊報紙和期刊。首先是《中央日報》和《申報》必須認真查閱,國民黨主辦的其他報刊也必須翻查。
1949後的部分,則可以去翻查台灣出版的《中央日報》《新生報》等。台灣還有不少相關出版物,尤其在1960年出版了《蔣總統集》,上麵記載了蔣介石生平,也收錄了他的講話。1949年之後的內容在大陸不易找,這本書可以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