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又見巴黎(2)(2 / 3)

數不盡的旋轉木馬

雖然跟電影沒什麼關係,不過如果可以,在巴黎能夠收集旋轉木馬,會是一件多麼令人感覺幸福的事。

很喜歡旋轉木馬,雖說實際上不常坐,但光在旁邊看著,歡笑的人群、吵鬧的音樂、精雕細琢的木馬及閃爍的燈光,溫暖的感受就會油然而生。

電影裏Celine提到美國生活與巴黎生活時,覺得巴黎人乖戾(grumpy),不過乖戾的巴黎人非常喜歡充滿歡笑的旋轉木馬,因此在各種奇怪地方,好像都可以看見旋轉木馬的影蹤。

除了在一些攝影集看過,老實說,對於巴黎到底哪些地方有旋轉木馬沒有太大概念,累趴趴的行前也並沒有時間查數據,純粹憑著印象猜測哪些地方的旋轉木馬是屬於“常設”,不至於一段時間就搬走。雖然是那麼不精確的狀況,還是想看看各款各樣的歡樂木馬,深冬的巴黎仿佛可以因此而歡鬧。

“你一定是童年失歡。”對旋轉木馬興趣缺缺的希波說。

“可是旋轉木馬十分可愛啊!何況Jesse和Celine初次接吻的普拉特摩天輪下,也有旋轉木馬,這樣勉強可以算是電影行程吧?”

在《破曉》中,Jesse與Celine傍晚搭上維也納的普拉特大摩天輪。

Celine有點挑逗地與Jesse在巨大摩天輪裏初次接吻時,所表現出有些羞澀、有些刻意裝作沒什麼的神情十分迷人。為了這個,上次去維也納時,我刻意登上摩天輪,就是想感受日落時分樂園裏的魅力,隻可惜當時沒人吻我。

“你知道普拉特公園裏的旋轉木馬是真的馬嗎?”

“什麼?”

“真的啊!普拉特公園裏有座完全由迷你馬拉車的旋轉木馬!”

啊!難怪挑在摩天輪裏接吻。如果在一大群迷你馬組成的圓圈中,隻怕親不下去。對了,巴黎應該沒有這樣的“旋轉木馬”吧?

聖心堂下·蒙馬特上

尋找旋轉木馬的首站是聖心堂。

喜歡電影《埃米莉的異想世界》,覺得片中在聖心堂前大玩“來找我啊!”的橋段有趣得要命,所以如果要我票選巴黎哪個地方最該有旋轉木馬,聖心堂肯定排名第一。

而聖心堂下果然有一座非常吵鬧的旋轉木馬。

一直維持“使用中”的聖心堂木馬人氣非常高。來到聖心堂這天正巧是周末,從山上到山下滿滿的人。巧的是,木馬上、木馬下也是滿滿的人。

騎在馬上的不用說,全是小朋友和非常歡樂的“超齡觀光客”。圍著木馬的人呢?嗬,數了數,居然有七八個都是拿著相機準備拍木馬與聖心堂的攝影者!本以為有許多人如同我般喜歡拍攝各式各樣不同的旋轉木馬,不過後來卻再也沒有見過同時有這麼多人圍拍木馬的情景。

對了,拍這座木馬也是最辛苦的一座。

由於也想看聖心堂、走蒙馬特(Montmartre),還想拍由吉馬赫(Hector Guimard)設計的由玻璃和鑄鐵建構的精美地鐵站,所以挑了Abbesses站作為起點。

Abbesses站深入地下數層,雖然有電梯,可惜很小,而等的人總是很多,我選擇順著仿佛走不完的階梯拚命爬。好險一路牆上畫滿色彩繽紛的圖畫,有紅磨坊,也有旋轉馬車,完全把歡樂蒙馬特剪貼於牆上。雖然光線不強,樓梯爬得累,但總算有動力持續往上走,好看看下一幅畫的是什麼。

出了地鐵,站前迷你小廣場是第一個忍不住停留的地方。廣場上盡是可人小攤,擺放自釀紅、白酒,試喝都能夠微醺。此外,還有各式各樣新鮮乳酪、手工家常的野莓派、蘋果餅、幹果枕頭麵包。個個氣味芬芳、顏色鮮麗,要遏止被挑起的旺盛食欲簡直不可能。結果光是這裏就舉步維艱,費去相當多時間。

蒙馬特同時也是布料集散地,記得2001年來訪時從另一頭上山,布莊成群。我在嫩如春柳的粉綠錦緞、繡花精致的薄絲細綢之間,剪了一小塊布,回家車邊製成特別的領巾,不過僅花了幾法郎。

蒙馬特是巴黎保存最完整的小丘,有著濃濃舊日村落氣象,聖心堂在山丘頂端,很好找,但不管從哪條路往上卻都不好走,總是能把五分鍾的路走成半個鍾頭。蒙馬特商家一個挨一個、沒完沒了地在所有窄坡上擁擠豎立,像是布滿重重陷阱。迷人海報與明信片、貓頭鷹瓷壺、伸懶腰貓咪小擺設、聖心堂迷你模型、雙人用精美茶具等紀念品,要能逃脫需有很大很大的定力。這還好,閉起眼睛、捏緊錢包就能過去,要小心的是另外一種遊擊兵。

蒙馬特上下流竄一些自稱是“藝術家”的人,各式膚色都有,特別愛找落單女生。他們手裏拿著五顏六色美麗的絲線,四處請人伸手。我悄悄觀察一個伸出手的美國女生,“藝術家”先生幾乎是馬上將絲線在她手指上打出漂亮的結,像個戒指。

“喜歡嗎?”“藝術家”先生問。

“很漂亮!”美國女生非常開心地回答。

“好!我在你手上做了個藝術品,你說喜歡,那就收點錢吧!”

“呃?你拿下來吧,我沒有要買啊!”

“你自己拿,但不能弄壞我的作品。”

綁得牢牢的絲線怎麼樣也解不開,又不能剪,女生既氣又急,雙方幾乎吵了起來。最後總算以10歐打發掉“藝術家”先生,手指上漂亮絲線卻早就被揉得不成樣子。

“她還算碰到有良心的,據說有人被威嚇硬是付了50歐了事!”從朋友那裏聽過傳聞的希波輕聲說。

真是恐怖!話說回來,雖然可惡,“藝術家”先生們的英文卻都相當好,跟聖母院前隻能說兩句“請問你會說英文嗎?”和“法可法可”(這算英文嗎?)的婦女比起來,纏功也很了得,居然一路從山腰糾纏到山下,從死命推銷到問今晚有沒可能跟他吃一頓便飯,無論我和希波如何擺臉色都不肯走,真是……(再次懷疑,Celine到底為什麼跟Jesse抱怨法國男人不夠好色,壓根不是那回事嘛)

好不容易抵達聖心堂,整片巴黎盡在眼前,可以確切感受“巴黎就在腳下”。旋轉木馬雖然低頭可見,要近拍還要往下走才成。我先轉到教堂後的帖特畫家廣場(Place du Tertre),冬季售賣香料熱紅酒的小攤甜滋滋地呼喚我空蕩的胃囊,熱呼呼喝下一杯,才真是符合看見旋轉木馬的心情。

市政廳的中國新年

所有旋轉木馬之間,最受巴黎人歡迎的,隻怕是市政廳上。不論何時經過,早晨、午後、傍晚,放置在市政廳前的旋轉木馬簡直沒停止過地賣命工作。蒙馬特周末時的旋轉木馬雖然也是熱鬧非凡,但總多了點觀光況味。市政廳前卻大異其趣,這裏是巴黎人閑暇時的迷你遊樂場,是日常、是居家,甚至是門前院子裏的小遊戲,很當地。

這裏,小聲不好意思地說,也是我唯一一次坐上的旋轉木馬。

沒辦法,市政廳前國際聯歡似的氣氛非常迷人。停留巴黎時正值中國農曆元宵節,市政廳廣場居然有中國年活動,每盞鑄鐵路燈下,都喜氣洋洋吊起兩盞中式紅燈籠(就跟電影裏Celine小公寓裏吊的紅燈籠一樣)。冬季必有的溜冰場擺在廣場正中央,歡樂的人們個個快速滑過,雖然技術不比紐約洛克斐勒廣場上“大約是全世界最受矚目的遊戲溜冰場”獻藝的人來得高明,可是此處的笑聲要大得多。

那麼坐上旋轉木馬是當然的事吧!話雖如此,與本來對旋轉木馬根本不屑一顧的希波充當“超齡兒童”,坐了一趟還不夠,居然又坐第二趟,實在也是很讓人害羞的事。

巴黎小公寓裏的華爾茲

不管如何,在巴黎都非住公寓不可。如果看過《日落》片尾Celine的小公寓,很難不這樣想。

我多希望在巴黎這個地方有間亂糟糟的小公寓,公寓裏能有很多很多書、不計其數的好聽CD、有隻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貓,還有扇麵向巴黎市街的窗,傍晚推開窗可以看見夕陽。小廚房的櫃子上倒是不用學Celine吊上一盞大紅中式燈籠,可是要有咖啡機和茶壺,可以喝自己煮的咖啡,或如Celine為Jesse般幫希波泡杯茶,聽著歌,感受電影裏的巴黎。

所以決定出發後,我努力在各種不同租屋廣告裏,找尋符合理想的公寓。

在現實與理想的角逐戰下,公寓的尺寸與位置首先被剔除。

Celine在片中位於Petites Ecuries路10號的公寓看來不小,位於第十區。同條路上雖也找到價格合宜的出租公寓,可惜並不願意住在相對於想去的景點不太方便的第十區。唔……如果要在租金不容易壓低的左岸五區或六區找公寓,大點的房子就相當不便宜。

稍稍調整需求,在理想的地點找到充滿“老唱片、各式書籍,有CD音響、小電視機、咖啡壺、全套瓷器、各式高腳杯及茶具”的迷人小公寓。公寓的女主人是來自紐約的娜歐蜜女士。她在巴黎最好的地段租下幾間有租金管控(rent control)的公寓,裝飾成典雅樣貌出租。

“我喜歡巴黎,也喜歡紐約,多年前在巴黎買下第一間房,又逐步租下自己喜歡地點的公寓,偶爾從紐約換到巴黎住,在巴黎也會輪番到不同公寓待待,感受不同地段的巴黎風貌。”某夜受邀至娜歐蜜位於一區的家喝茶,娜歐蜜女士這麼說。她在巴黎一區的家是三房格局,木頭地板、碎花布窗簾、純白燙金的桌椅,堆棧著滿滿各式各樣的古董玩物,走出門五分鍾就能到歌劇院。

“我喜歡這裏,越來越常待在巴黎,但是公寓都太小,所以你看到的書啊、CD啊,都是我在這裏放不下,四散放在各個公寓裏。”一星期前才從紐約飛回巴黎的娜歐蜜,眯起眼睛笑笑地說。

我還沒能有辦法在巴黎喜歡的各個地點都租下房子,但暫時擁有娜歐蜜的某個屋子,就好像分享了她的一丁點巴黎夢。

當風塵仆仆的希波終於從維也納趕來小公寓會合,氣喘籲籲地扛著大行李走上窄小頂樓時,打開門就見到的景象,是我將自己所攜帶、加上小公寓原本有的CD與書籍攤了一地,正在慢慢撿選適合播放的音樂,和能夠配合音樂閱讀的書。

“你忘了華爾茲。”早已聽我述說過無數次理想中情景的好友,檢視地上的納京高(Nat King Cole)、妮娜·西蒙(Nina Simone)及老香頌音樂CD後這樣說。

是啊,怎麼忘了?

我深深記得Celine在小公寓裏拿著吉他彈唱自己創作的《A Waltz for A Night》(當然不真的是華爾茲音樂),Jesse沐浴在落日餘輝下靜靜聽著的動人片段,卻不記得帶任何相關的音樂,娜歐蜜的收藏裏也沒有。

“也許等下去找找唱片行?買片華爾茲音樂。”我說。

“是啊,你要不要幹脆去舊貨市場找把吉他算了?”

我與希波沉寂互看,想著對於這場旅行與兩部電影的著迷,笑意逐漸泛起。分隔許久後,在終於見麵的五分鍾內爆出瘋狂大笑,小公寓門卡著希波的行李箱還沒能關上,笑聲於是充滿了整個樓梯間,直達中庭。

“你這個小瘋子還是一樣,硬要跟電影走成這樣,找公寓找到快瘋掉,還真的要配華爾茲音樂?來之前學會吉他沒?總該不會打算去莎士比亞書店窩一晚上睡覺吧你,哈哈哈哈哈……”

好吧!雖然絕對跟電影演的是兩碼事,但這樣的小公寓開場,也不賴。

波蔻普咖啡館

巴黎小公寓樣樣都好,隻是約莫僅容一人寬度的狹窄陡峭樓梯有點麻煩。人隻要站上樓梯就沒有與行李並行的空間,這讓初抵巴黎孤身提著超大行李的我傷透腦筋。

小公寓位於巷中私密的迷你小區,需要有密碼才能打開花園大門,再穿過小中庭才會走到公寓。我估量還算安全,於是先跑上位居四樓的公寓,放下背包、脫去大衣,又咚咚咚地跑下四樓,在寒凍的天裏卷起袖子,一級一級把大行李“拖”上來。四樓的高度,花了整整十分鍾才總算抵達,累得氣喘籲籲。雖然期間暗暗指望有哪個帥氣男人推門出來幫忙,不過很可惜,不要說當天了,住在小公寓的時間,除了每天清晨來中庭收垃圾的先生,沒見過別的什麼人在中庭走動。

不過除此之外,小公寓無可挑剔。

雖然沒有Celine的公寓寬闊,但樣樣俱全。打開房門,右手就是超迷你,卻有各種各樣香料罐、大小用途不同鍋具的廚房流理台,流理台連接著長型高腳桌,正好可以在此喝咖啡或紅酒。打開流理台上方的壁櫃,除了全套雙人用瓷器,還有茶具、咖啡組及銀器,紅酒杯、白酒杯、波特酒杯、香檳杯、威士忌杯一應俱全。

往裏走,整個架高的木板製成夾層,走上小夾層是張雙人床墊,下方擺放整麵書櫃和書桌,另擺一張沙發床。小浴室裏居然神奇地附有浴缸。

公寓總共三扇窗戶,靠著中庭的那兩扇可以看見樓下鄰家的巴黎人廚房,他們從來不拉上窗簾,日日大方地上演喝酒、吃飯、做菜;另一扇麵街的窗旁,擺著兩把椅子和用餐的小圓桌,桌上放著銀嵌雕花的玻璃大花瓶。

直走七大步,橫走三大步的空間,零零碎碎擺了這麼些物品,溫暖而迷人。

走出中庭朝北步行二分鍾,是美麗的法蘭西學院與藝術橋;朝南走不過一個街口,是充滿麵包鋪、糖果店香氣的布什街(Rue de Buci),和窄小但滿是有趣古董小店的聖安德烈藝術街相交;再往南,就是奧德翁地鐵站和聖捷曼大道。

短短一條街,充滿了麵包鋪、糖果鋪、酒館、餐館、咖啡館,還有小型超市,早晨的小市集在冬季裏令人感覺溫暖。路相當窄,約莫一輛車就可塞滿整條街,是條充滿香氣與好吃食物的幸福之街。

小街之上,聖安德烈藝術街與奧德翁地鐵站間,有家急匆匆抄下地址的咖啡館——波蔻普(Le Procope)。

最古老咖啡館?

波蔻普是巴黎第一間咖啡館,也可能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咖啡館。

出國前十分忙亂,除了拿到地址,竟然搞不清方向,直到在小公寓上網查地圖,才發現波蔻普咖啡館如此近。就剛好在這條幸福小徑上,這樣總不可能錯過吧!

話雖如此,實際站在“最古老”咖啡館門前時,居然有點躊躇。

“這個……用餐時間進入隻怕會有點尷尬?”我透過精致的木頭格子窗盯著“咖啡館”裏稀落、但穿著皆優雅的客人,心生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