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也是保存其曆史遺產最好的美洲城市之一。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哈瓦那的曆史中心和整個軍事防禦體係為“人類遺產”,其中就包括了表現過去400年從新古典主義到巴洛克建築藝術風格的1780種風格各異的和諧建築。
哈瓦那因為其海港城市的特色和坐落在墨西哥灣入口處的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歐洲和南美洲之間的中轉站和必經之地。藍天碧水和陣陣迎麵拂來的加勒比海涼爽的輕風,無論是曆史文化抑或是風俗民情都吸引著遊客來到這裏,感受它的多元、神秘和奇異。
在20世紀初,為了接待世界知名人士和富豪,哈瓦那蓋起了氣派的大旅館和飯店。宮殿般的國家飯店就是當時社會名流趨之若鶩的地方之一。
景點攻略
兵器廣場
兵器廣場,又稱卡洛斯·曼努埃爾·德·塞斯佩德斯廣場。廣場中央豎立著古巴1868年至1878年起義領袖、戰時共和國總統塞斯佩德斯的雕像。廣場東北角有一座特姆普萊特神廟,廟前有一棵木棉樹,1777年曾將哥倫布遺骨埋葬在木棉樹下,後轉移到大教堂。西側的哈瓦那曆史博物館,有別具一格的連拱廊、木雕的陽台和雅致的庭院,是殖民時期的一座建築傑作。廣場附近的大教堂建於1704年,是一座西班牙和美洲風格的絢麗多彩的古老建築。教堂的塔樓高聳入雲,站在塔上,哈瓦那城和哈瓦那港灣的美景盡收眼底。
拉富埃爾薩城堡
坐落在市區的拉富埃爾薩城堡建於1538年,是古巴最古老的城堡,也是美洲第二座最古老的城堡。城堡建築呈方形,四周圍牆環繞,頂部塔樓高聳,塔頂安放的一尊印第安少女“哈瓦那”銅像格外引人注目,哈瓦那城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聖塔瑪麗亞海灘
哈瓦那的聖塔瑪麗亞海灘,山環水抱,岸畔林木蔥鬱,芳草如茵,灘麵沙細潔白,海水蔚藍,是風景優美的旅遊避暑勝地。
風土人情
哈瓦那人熱情好客、喜歡結交朋友。在社交場合,他們說話幹脆、言語痛快,喜歡直來直去,從不拐彎抹角兜圈子。哈瓦那人有個除舊迎新的習俗。在每年除夕之夜,每人都要準備一碗清水,等到午夜教堂的鍾聲一響,人們都端起碗,將水潑出屋外,以示送走舊年,迎來新年。他們認為紅色表示幹淨;綠色表示希望和莊重;黃色代表思念和期待。他們最愛薑黃色的百合花,認為它是祖國和人民的驕傲,並尊其為國花。他們還極為喜愛菠蘿,因菠蘿甜美的果汁滋潤著人們的心田。詩人和藝術家們以菠蘿為題材寫出了不少美妙的詩篇,塑造了許多引人入勝的優美藝術珍品。因此,古巴人將菠蘿視為國果。
哈瓦那人具有現代民族的文明,有教養、懂禮貌、溫文爾雅。他們平靜友好地向世界人民敞開心扉。
波多黎各——迷人島
地理位置
波多黎各位於加勒比海大安第列斯群島東部,北臨大西洋,南瀕加勒比海,東與美屬、英屬維京群島隔水相望,西隔莫納海峽同多米尼加共和國為鄰,科地勒拉山穿過境內。屬熱帶雨林氣候,雨量充足,1月平均氣溫24℃,7月平均氣溫27℃。
概述
波多黎各包括波多黎各島及別克斯、庫萊布拉等小島。山地和丘陵占全島麵積的3/4。中央山脈橫貫東西,地勢從中央向四周伸展,由高到低,沿海為平原。最高峰蓬塔山海拔1338米,屬熱帶雨林氣候。
波多黎各通用西班牙語和英語,居民多信天主教。波多黎各最早的居民是阿拉瓦克和加勒比印第安人。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到16世紀中期,土著居民幾乎滅絕,此後,開始輸入非洲黑人。19世紀初,西班牙、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大量遷入。1869年波多黎各人在拉雷斯城舉行起義,遭西班牙殖民軍鎮壓。1873年廢除奴隸製,1898年美西戰爭後受美國控製,1952年波多黎各作為美國的“自由聯邦”實行“自治”。
目前,歐洲血統的白人約占全體居民的73%,混血種人占23%,黑人占4%。還有美國人和其他國家移民。工業以製糖、釀酒以及水泥、紡織、化肥、石油加工企業為主。
農作物主要是甘蔗,其次是咖啡、可可、香蕉、煙草、稻穀、玉米、馬鈴薯、柑橘等。畜牧業居重要地位,飼養牛、羊、豬。旅遊業發展很快,經濟中美國資本占優勢,城市生活日益歐美化。手工藝品享有盛名,擅長木雕、製陶、編織、刺繡,農村保留了印第安村落的若幹特點。詩歌發達,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都獨具特色,在農村還可見到古老的黑人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