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業企業悄然興起
從全國範圍看,中國近代工業企業首先建立於以上海為中心的城市,最初所謂的“外資”,是西方列強經濟侵略、資本擴張的產物。19世紀中後期開始,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和推進,中國第一批近代軍工企業和民用工業企業開始出現。浙江是洋務運動相對薄弱的地區,除劉秉璋主持浙江政務時所創辦的杭州製造局外,幾乎沒有比較成型的近代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19世紀80年代中後期後,浙江各界開始重視近代工業企業的建設和發展。
光緒十一年(1885)前後,寧波出現一家機器軋花廠,購置日本製造的40台鐵製軋花機進行棉花加工。光緒十三年(1887),嚴信厚等募集白銀5萬兩,在寧波創辦通久源機器軋花廠,購置新式軋花機40台,雇傭工人數百人。光緒十八年(1992),杭州開辦機器印刷廠,購置蒸汽印刷機2台,雇傭工人約30人。次年,茶商陸佑臣在溫州開辦裕成茶棧,使用新式機器製茶。中日甲午戰爭後,因清政府逐漸放鬆對民族資本的限製,浙江近代工業企業明顯增多。據不完全統計.從光緒二十一年到二十六年(1895-1900)的5年間,浙江新出現近代工業企業20多家,其中尤以棉織業、蠶絲業居多,最著名的是“三通”和“三絲”。所謂“三通”,即寧波的通久源紗廠、杭州的通益公紗廠、蕭山的通惠公紗廠。通久源紗廠創辦於光緒二十年(1896),開辦資本45萬元.有紗錠11408枚,雇傭工人1800人。通益公紗廠創辦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開辦資本53.3萬元,有紗錠15000枚,雇傭工人1200人。
通惠公紗廠創辦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開辦資本56萬元,有紗錠萬餘枚,雇傭工人1100人。所謂“三絲”,即紹興的開源永繅絲廠、杭州的世經繅絲廠、蕭山的合義和繅絲廠。開源永繅絲廠設於曹娥之白米堰。世經繅絲廠設於杭州拱宸橋,“用日本煤,一日二噸有餘。機器用上海磨宜篤公司所製造,與怡和洋行製絲所用相同,皆新式”,所產的“西泠”牌生絲銷往上海,一度以質優而聞名。合義和繅絲廠設於蕭山東門外,所產的“和合”牌生絲,曾行銷國外數十年。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采取鼓勵實業的政策;同時,全國範圍不斷掀起的“抵製外商,爭回權利”運動,也刺激民族資本更加廣泛地參與興辦近代工業企業的活動。於是,浙江的近代工業企業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就企業數量看,大約有90多家,分布於25個城市;就分布空間看,已由杭州、寧波、溫州等通商口岸和東部沿海城市,擴大到金華、衢州、麗水、湖州、蘭溪、義烏、諸暨、孝豐等內地城市;就生產領域看,涉及棉織、蠶絲、造紙、機器、印刷、建材、照明、日用品、衛生用品、糧油加工等行業。
伴隨著近代工業企業在浙江的發展進程,安昌也自然而然受到了中外工業資本擴張的影響,而悄然出現了中小型的近代工業企業,據紹興縣府1948年第一期各鄉視導報告表記載,安昌“工業有翻砂廠1家。製軋花機、稻、棉等機。有家庭化木質機紡紗織布。有造木船廠4家,較大2家,各自備船200隻,供租用;較小2家,各自備船100隻,兼營修船業務。有軋棉機60餘家(部分有引擎發動)”。“碾米、軋花,並盛陵吉生布廠,均係使用機器。”
限於資料,茲簡述之。
棉業:棉業是安昌的支柱產業之一,涉及植棉、收購、軋棉、紡紗、織布多個環節。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光緒年間,個別花行引進了日本製造的鐵製軋花機(部分用引擎發動),如聚茂花行,有機動與人力軋花機32台,是安昌最早使用柴油機的企業,雇傭工人10多人。而近代棉業企業以徐吉生所創辦的吉生布廠為標誌。該廠不僅是安昌也是紹興鄉間最早的近代機織布廠,最盛時有織機230台,雇傭工人300多人,年產棉布3萬匹左右。
鐵器業:明末清初,安昌出現鐵器作坊,1921年左右發展成半機械鐵器工場,如王同興鐵工廠,有雙人手搖車床1台,主要修配軋花機零件。30年代初,東市出現同昌機修工場。1948年,新街弄開辦翻砂廠1家,主要製造軋花機,稻、棉加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