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19世紀中後期以後,由於中國生絲出口明顯受到了來自其他蠶絲生產國尤其是日本的競爭壓力,市場份額不斷下降,如在當時世界最大的生絲輸入國美國,1929年,華絲占其生絲消費量的10%,日絲則占87%,1934年,日絲所占份額更達96%。
生絲出口銷路受阻,乃因質量所致,其實早在19世紀70年代,歐洲已開始批評中國生絲粗劣的繅製及包裝水平,認為“除非在這兩方麵采取改進措施”,否則就必須從其“消費中排除出去”。因此,在有識之士的大力推動下,江浙地區開始了蠶桑改良運動,內容包括植桑養蠶、繅絲機織兩大部分。為推進蠶桑改良事業,應對世界經濟危機所造成的損害,1932年秋,浙江省建設廳在蕭山南沙創設“改良蠶桑模範區”,作為蠶桑改革試點。次年成立蠶絲統製委員會,就蠶種、價格、技術等層麵對蠶絲業實行統製,旨在改良蠶種,提高質量。安昌之盛陵、大和奉令劃歸蕭山南沙“改良蠶桑模範區”,每屆春秋兩季,由模範區分配五鶴、鬆鶴、城門、輪船等品牌蠶種,取締土種,並組織4個養蠶合作社,社員73人。
1934年春期分配優良蠶種5348張,產繭94噸,平均每張蠶種收繭17.6千克。秋期分配優良蠶種2700張,產繭21.8噸,平均每張蠶種收繭8.1千克。該年秋天,盛陵、大和發生桑天牛、桑蛀蟲、桑金花蟲等病蟲害,受害桑田達4000多畝,模範區派員下鄉,指導農戶清潔桑園、通風排氣、修剪枝條、翻耕除草,並采用獎勵的辦法,捕收桑天牛、桑蛀蟲137600多條,桑金花蟲15斤。1935年,4個養蠶合作社仍收繭4.6噸,植桑養蠶為農戶家庭經濟的依托之一。
受華舍、下方橋一帶蠶絲業興盛的輻射,安昌農戶除植桑養蠶、提供絲織的原材料外,也選擇了繅絲機織,而使當地蠶絲業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當時鎮內絲織品生產分成兩大幫,鎮上(包括朱家畈、滕家漊、徐家漊、潘家灣、東上沙、沙地壽、蕭家漊等)屬華舍幫,有機坊37戶,織機102台,主要生產生絲軟綢(即紡綢),銷往華舍、杭州、上海;遺風村(現屬錢清)屬下方橋幫,有機坊10多戶,織機幾十台,主要生產染絲硬綢(即素緞),銷往西北地區。
1931年,年產絲綢1230匹,產值24600多元。1935年,朱家畈朱柏華首創電動綢機,提高效率10倍,農戶紛紛仿效,抗日戰爭以前,鎮上有腳踏鐵木機150多台、電機29台,日產絲綢五六十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