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傳統的變革(1)(2 / 3)

2.內部微觀因素的作用

其一,產銷間距過遠。籽棉銷售地在安昌鎮上,棉花種植區在漲沙之地,兩者之間距離近者10裏,遠者40裏。安昌花行守株待兔,依舊坐鎮鎮上,未能直接深入植棉區,籽棉即被捷足先登的其他中外商家收購。其二,經營手段單一。安昌花行收購籽棉長期依賴往來於各地的船戶充當采購員,多了中間環節,卻未能與農戶建立起直接而長久的銷售關係。當船戶退出兼職的采購員時,由於失去了原來在花行與農戶之間的溝通、協調環節,花行與農戶的關係隨之中斷。農戶多圖方便,就近出售籽棉,花行斷了籽棉來源,隻得放棄經營,紛紛關閉。其三,地域空間縮小。自晚清尤其在民國以後,因地方行政區劃的調整變化,安昌的地域空間也相應地擴大或縮小。至20世紀50年代,因將原屬安昌的黃公漊、裏壩、外壩、單木橋、眾興庵、黃包、鎮海、財神殿、長沙殿、閘湖、梅龍殿灣、二埭橫灣、許仙橋、壽大潭、陰山地、閘湖、老鼠尾等17個村落劃歸蕭山,植棉地麵積從1919年的19000畝下降至當時的2208畝。至於當地農戶也因植棉地遠在塘外,路途遙遠,管理不便,靠天吃飯,收成屢受風雨製約,而減少甚至放棄了植棉。棉業經營的重心開始轉移。

(二)新的行業陸續出現

安昌棉業的式微已成定勢,它毫不容情地奪去了農戶賴以生存的一個重要經濟來源。為了養家糊口、維持家庭經濟,農戶千方百計尋求新的營生,以彌補失去棉業經營所造成的開支不足,而導致新行業陸續出現,經濟結構也有了相應的調整。

1.蠶絲業

嚴格地說,蠶絲業並不是安昌的新行業,農戶養蠶絲織甚至早於植棉,“安昌濱海,曆盡滄海桑田。事蠶桑先於植棉。明末植棉始盛,而養蠶曆為棉農重要副業”。但目前尚難論定安昌的蠶絲業究竟起源於何時。大致說來,整個紹興地區小規模的蠶絲經營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萌芽,《越絕書》卷四記有“勸農桑”之語,可以窺及一二。而隋唐以後,蠶絲業獲得極大發展,竟與糧食種植、漁業相提並論,成為農業生產的三個最重要部門,“以田,以漁,以桑者,盡畝與水無不然”。盡管從元代後,棉業開始興起,棉織品逐漸流行,但由於居民的衣料仍舊“絲布其服”,絲織品尚有一席之地。且因在市場占有一定的份額,是外商收購的產品,如劉禺生《世載堂雜憶》之《補述容閎先生事略》謂:“旋任英商寶順公司書記……至紹興,收絲而返。”而從20世紀初開始,紹興農戶又利用土絲價格低廉的優勢,大力推進手工絲織業的發展,光緒二十九年(1903)擁有織機2140台,宣統三年(1911)增加到3400台,1929年更達到7400台。織機主要分布在以華舍、下方橋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四周擴散到了賓舍、板橋、蜀阜、沙地王、湖門、興浦、亭後、山南、陶裏等地。規模較大的綢廠一般擁有數十台織機集中生產。與蠶絲業相關的行業如綢莊、絲行、染坊等也獲得發展,1930年華舍有綢莊30多家,下方橋有26家,其中16家是從杭州遷來的。二三十年代,華舍年產大綢、紡綢十四五萬匹,被譽為“日出華舍萬丈綢”,產品行銷全國並出口至南洋群島,下方橋年產花緞、素緞約5萬匹,產品行銷山東、山西、河南、河北乃至新疆、蒙古等地。安昌與華舍、下方橋間隔僅數裏,華舍、下方橋一帶蠶絲業興盛,理應輻射到安昌。棉業以外,安昌農戶養蠶絲織,多了一個借以謀生的新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