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因曹娥江大橋在1949年以前從未建成,杭甬鐵路僅有寧波至百官段曾通車運行,客貨運輸需在曹娥江擺渡換車。
1930年開工修建杭江鐵路,1932年建成至蘭溪段,長195公裏,自蕭山起,經臨浦、諸暨、義烏、金華而至蘭溪。1933年建成至玉山段,長164公裏,自金華起,經湯溪、龍遊、衢縣、江山而至玉山,原金華至蘭溪段23公裏,改作支線。1934年改杭江鐵路為浙贛鐵路。1936年建成至南昌段,長292公裏。1937年錢塘江大橋建成後,始可直接連通杭州。杭江(浙贛)鐵路長1008公裏(包括支線),設車站113個。
較之於傳統的交通運輸手段,鐵路有快捷、方便、準點、安全、運輸量大等特點,滬杭甬鐵路、杭江鐵路的建設,不僅使浙江境內有了聯係上海、江西、湖南的近代陸路交通幹線,且因兩條幹線穿越省境,而將沿線的廣大地區串聯起來,輻射的空間進一步拓寬。
滬杭甬鐵路、杭江鐵路的建設,使紹興有了鐵路這一近代交通運輸的手段,“滬杭甬鐵路杭曹段自錢清入境,經柯橋達紹城西郭,沿城繞東行,經東湖、皋埠、樊江至東關,為本境終點,全程約長五十公裏,全線采用重磅鋼軌,橋梁悉為鋼骨水泥裝橋座,架設鋼梁,建築完備與鞏固,為近數年國內新築各路所僅見。西行由錢清經蕭山與錢江大橋聯絡,至杭州,接滬杭線,徑達上海;東行由東關經蒿壩越曹娥江橋,接曹甬線,過餘姚、慈溪,直抵寧波”。
安昌距離錢清、柯橋僅數公裏,與蕭山、紹興間隔也不遠,而使部分貨物完全可以通過鐵路運往全國各地,如運輸杭州、上海的花衣,多由安昌運至蕭山西興過江,而在閘口裝上火車,或運至拱宸橋,或運上海,每包運費分別為一角、四角半,水路交通與鐵路相結合,有利於貨物快捷、部分地中轉各地。而安昌當地人員外出,也可轉道錢清、柯橋、蕭山、紹興等趕乘火車。至於輸入的貨物如糧食,其中少部分由滬杭鐵路運至閘口,再由水路交通轉運至包括安昌在內的紹興地區。表麵看來,安昌似乎進入了鐵路的輻射空間,成為距離沿線車站較近的一處市鎮,與各地尤其是大城市的聯係也隨之獲得加強,但“20世紀前期鐵路運輸的引入,由於規模、費用、管理方式等方麵的製約,對其傳統運輸手段的衝擊是有限的,貨運業務比例極小,客運業務量也不大。一般來說,如果平民階層必須乘坐火車的話,那麼必定局限於長途旅行,這對當時這一社會階層來說,隻能是一種偶爾為之的生活行為”。因此,對安昌而言,滬杭甬鐵路的建設並無多大意義。因一時無法取代傳統的交通運輸手段,鐵路或許是交通運輸手段的某種補充。
2.公路
相比於近代陸路交通幹線鐵路,公路具有直達性、靈活性、短途速度快、前期投資少等特點,但其作用的顯現卻經曆了一個緩慢的過程。
浙江的公路建設開始於1916年。經省長呂公望提議,決定根據清代主要驛道的走向,修建以省會杭縣(即今杭州)為起點的6條省道幹線公路:一是浙贛線,自杭州經富陽、新登、桐廬、建德、蘭溪、龍遊、衢縣、常山而至江西玉山縣界;二是浙閩正線,自杭州經蕭山、紹興、上虞、餘姚、鄞縣、奉化、寧海、臨海、永嘉、瑞安、平陽而至福建福鼎縣界,後改自杭州經蕭山、紹興、嵊縣、新昌、天台、臨海、黃岩、溫嶺、樂清、永嘉、瑞安、平陽而至福建福鼎縣界;三是浙閩複線,自杭州經蕭山、諸暨、東陽、永康、縉雲、麗水、雲和、龍泉、慶元而至福建政和縣界;四是浙皖正線:自杭州經餘杭、臨安、於潛、昌化而至安徽歙縣縣界;五是浙皖副線:自杭州經德清、吳興、長興而至安徽廣德縣界;六是浙蘇縣:自杭州經崇德、桐鄉、嘉興而至江蘇吳江縣界。1924年,第一條省道幹線公路浙皖正線鬆木場至留下段首先通車,此後各線陸續建成。6條省道幹線是浙江公路交通的骨幹。通向各縣城甚至少數市鎮的公路,或與省道幹線相連接,或為省道幹線之部分,初步構建了縣際之間公路交通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