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渡船:安昌河網密布,津渡比比皆是,有西市清風第一橋基、西橫湖後畈至徐家畈、朱家畈至證心庵、厚澤橋頭至大池畈、前莊至梅林村、前白洋至兆嘉廟、湖鼎沈家至瓜瀝昭東、漊底王至孔家彙頭等。另有專為農戶出畈所使用的津渡,有天醫殿前馬路江、鹽倉頭前海湖、前盛陵福勝庵盛陵江、山西十字江口至孟家橋、東昌底橋頭至長漊、大山西扳罾埠頭、西洋畈前直江等。
揉渡船是津渡往返的交通工具,形似稻桶。長寬約1.5米,深0.6米,兩頭用粗稻草繩分係,渡者在船中曳繩而渡。平步青曾生動地描寫道:“越中野渡,方舟中流,引繩兩端,分係於岸。渡者曳繩出水置舟中,欲東則舟掣而東,西亦如之,呼曰揉渡船。”
此外,尚有小梭飛和石頭船等。前者多為醫生出診時所使用,上套烏篷和白布簾,兩船手站立搖櫓,快速如梭飛;後者多為運載石板、石塊等重物時所使用,船型長方、麵寬、底平,頭尾不翹,艙麵鋪厚木板,裝石其上,結構堅厚,行駛穩慢,其櫓稍異,櫓杠上端彎如弧形,搖櫓轉櫓時較省力。
2.陸路交通
與水路交通相比,安昌的陸路交通則處於次要的地位。何以如是?原因有二:一是依靠密布的天然河道,投入較少;二是依靠船隻往返各地間,耗時較省。因此,曆史上安昌並無十分重要的陸地道路。據山陰、會稽陸地道路示意圖顯示,唐宋時期,安昌有途經禹會鄉、溫泉鄉、梅墅鄉、靈芝鄉到縣城的小路。明嘉靖年間建三江閘時,湯紹恩將鑒湖湖堤修成通衢,與修於唐時的運道塘相連接,經皋埠、陶堰、東關諸鎮達曹娥。這一條東起曹娥西至蕭山的陸地道路,後來習慣上稱官塘,全用石材修成,是山會平原唯一一條具有區際意義的陸地道路,但此路對安昌的影響並不大。
而據山陰、會稽陸地道路示意圖顯示,明清時期,安昌有途經茶亭、陽川橋、後瀧橋、東浦、霞川橋到縣城的小路34.8裏,但實際上,小路隻不過是河道的補充而已,並無多大的交通作用。
清末民初,出於對外聯係的需要,由民間自發集資,開始修建石板大路。從安昌通往周圍各地的石板大路計有15條:
向東南沿南塘出茶亭橋往南,至陽嘉龍,過陽川橋,經東浦大川橋,再經霞川橋到紹興西郭門。
向東出城隍殿水閣,經紅橋、馬回橋到下方橋、鬥門。
向東在紅橋分岔,經廟灣、邊家、低橋北上,到梅林、黨山。
向東南穿鑊店弄、潘家灣東,沿沙地壽、肖家漊到華舍。
向南過通濟橋,經潘家灣,過東上沙到華舍。
向西南蝴蝶橋,經白馬山到西蜀阜。
向西過清墩橋,穿茶亭至龍口廟旁,向西到華星、蜀阜。
向西至龍口廟,沿念佛寺北上,經西洋畈、湖鼎到瓜瀝。
向西近龍口廟橋稍南,經大堰、新旬到錢清。
向北由朱家畈,經小西莊,上後海塘到錢家埭。
向東北過新街弄底,厚澤橋過朱公橋,經前莊、白洋到黨山、夾灶。
向北出大王家橋,經前盛陵、後盛陵到黃公漊。
西塘下、白洋村往西至小西莊、徐家畈至湖鼎後大路。
湖鼎東至九墩、倉頭,經中盛陵至錢家埭,上後海塘,西至瓜瀝,東至三江。
向南出海湖橋再西,經西上沙到蜀阜。
(二)近代交通的引進
1.鐵路
鐵路作為近代交通運輸手段的標誌之一,由鐵軌、車站、機車等要素組成,屬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基建項目,其建設並通車運行絕非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事。
浙江的鐵路建設始於清末,主要有滬杭甬鐵路和杭江鐵路兩條幹線。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開工修建滬杭甬鐵路,同時開工修建的還有江墅線(杭州閘口至拱宸橋),次年江墅線通車運行,係浙路中最早運行的線路。宣統元年(1909)建成滬杭線,其中浙路長124.97公裏,設閘口、南星橋、清泰(杭州)、艮山門、筧橋、臨平、許村、長安、周王廟、斜橋、硤石、王店、嘉興、嘉善、楓涇15站;蘇路長61.2公裏,設上海、高昌廟、龍華、梅家弄、莘莊、新橋、明星漕、鬆江、石湖蕩、楓涇10站。宣統二年(1910)開工修建甬曹線,1913年建成,長77.9公裏,設車站13個。1936年動工修建杭曹線,在蕭山接軌出岔,1937年建成,長68公裏,設車站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