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的公路有3條:一是蕭紹公路,“自錢塘江邊起,經蕭山至錢清入境,經阮社、柯橋、彌陀、尊儀、西郭、紹興、北海、昌安諸站而達五雲,全程長二十餘公裏,所經各處均設車站,路基堅固,路麵平坦,為全省各公路冠,全線橋梁多以木石及鋼骨水泥建造,路旁遍植楊柳,夾道成蔭”;二是紹曹蒿公路,“自五雲站銜接蕭紹站起,經東湖、皋埠、樊江、陶堰、涇口、東關直抵曹娥江邊,並自曹娥站轉入上虞屬之蒿壩,全程長約三十餘公裏,東湖站側另辟支路,徑達湖際”;三是柯岩公路,“自蕭紹路之柯橋站向南展築,至柯岩,長約四公裏,全線工程除橋梁水管外,悉用征工勞役挑築完成,並以碎石鋪築路麵”。3條公路與浙閩正線、浙閩副線相連接,屬省境公路交通網絡的組成部分。3條公路尤其是蕭紹公路建成後,自紹興至杭州、上海等地,已經可以不乘夜航船在蕭山西興中轉,而直接通過公路將客貨運輸各地。當然,在民國時期的紹興,公路的運輸能力仍十分有限。其一,紹興的陸地道路有4種:一是幹路,計7條,分別是自植利門外伏虎橋至平水市、自常喜門外跨湖橋至浦陽江濱、自迎恩門至錢清鎮、自昌安門至三祗庵、自五雲門至曹娥上沙、自東郭門至駐日嶺、自稽山門至南鎮;二是支路,計13條,分別是自跨湖橋至古博嶺、自跨湖橋越茅場嶺、自會元橋至漓渚市、自安橋至新橋、自霞北至鎮龍橋、自通陵橋至花磡嶺、自曹娥上沙至三江閘、自五仙橋至太平嶺、自平水市至界址嶺、自永鐵橋至青壇村、自新楊樹下村至大慶嶺、自岔路口至饅頭石村、自駐日麓嶺至黃來嶺;三是公路,計3條,分別是蕭紹公路、紹曹蒿公路、柯岩公路;四是人力車路,計3條,分別是婁謝車道、平水車道、江浦車道。在26條陸地道路中,公路占11.5%,不僅量少,而且所達地點、通車裏程,均不及其他的陸地道路,客運、貨運仍需依賴四通八達的幹路、支路。其二,1937年,安昌士紳、富商大戶曾與下方橋、華舍絲綢業公會代表磋商,擬修建安昌、下方橋、華舍、柯橋、瓜瀝之間公路,後因籌資困難,未能實現。1947年,紹興縣政府也籌劃修建自柯橋至安昌的縣道柯安路,長約10公裏,但仍未實現。其三,根據《紹興縣政公報》顯示,與安昌聯係較直接的陸地道路主要有3條:第一條是幹路,“自迎恩門西行,至回龍堰橋西稍北行,經霞川橋、高橋、梅墅大橋、柯橋,過太平橋,至行義橋西北行折而北,過禹會橋又東北行,至錢清鎮,與蕭山縣分界”;第二條也是幹路,“自昌安門外北行,至陸山橋,經鬥門市曲曲東行折而北,至三江閘東北行,至湯灣新閘折而西北,經丁家堰村西北行,至姚家埠西行,至直河頭、夾灶、潭前村、黨山鎮西北行,至黃茅阪村、後盛陵村,至三祗庵,與蕭山縣分界”;第三條是支路,“自霞北稍西行,至東浦大川橋曲曲北行,至後瀧橋東北行折而西北,至陽川橋北稍西行,至茶亭橋西北行,至安昌市之金家橋西稍北行,至鎮龍橋”。由於農戶活動半徑一般僅一二小時的路程,除賴水路交通,便是上述幹路、支路。
總之,公路雖已延伸至紹興地區,安昌距離這些公路也不遠,但因運力、運價等限製,當地的客運、貨運仍依賴傳統的交通運輸手段,公路的作用並未明顯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