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機遇與挑戰(2)(3 / 3)

安昌有由鎮上及下轄鄉村開往紹興、嘯唫、蕭山、西興等地的埠船。客埠來安昌的埠船,稍遠的有頭篷、義盛、梅林灣、夾浜、大潭、丁家堰、平水、上灶、坎山、長巷等地,短途的有下方橋、陽嘉龍、華舍、柯橋、仁讓堰、柯岩、七星岩、古城、錢清、瓜瀝、黨山、馬鞍、鬥門、錢家埭等地,每天約有七八十艘。周圍農村地區來安昌的有80多艘。埠船泊在街河,以西市茂義台門前、西橫湖和東市新街弄口、竹場頭等埠頭最多。

航船:係水上貨運的主要交通工具。質地堅厚牢固,有五艙,可載貨10-15噸。配置風帆、桅杆、櫓、篙、纖等。航船主要裝運棉花、土布、大米等物,分作日夜兩班。

夜航船:航船的一種,因多開長途,且在夜間航行,夕發朝至,習慣稱作夜航船。此類航船至遲出現在宋代,普遍航行於江南尤其是浙江地區,甚至有人認為,當時的航船就是俗稱的“輕舠”,元人陶宗儀曾解釋道:“凡篙師於城埠市鎮人煙湊集去處,招聚客旅裝載夜行者,謂之‘夜航船’。”進而指出,夜航船最盛於太平時期,到處都有。多是六艙大船,客貨並載,分作上下兩層,下層裝貨,上層鋪板,設置鋪位,每個鋪位備有草席棉被,乘客需要鋪位,俗稱“開鋪”,船費較高,例如民國初年從紹興到西興的夜航船,開鋪船費小洋四角,若長坐一夜,隻需船費兩角。夜航船上,不僅男女開鋪前後分艙,而且座位也是分作男女分坐,即使夫妻也不例外,這或許是為了規避少數品行不端分子乘黑暗幹出動手動腳的不軌行為,為此,張岱留下了一部《夜航船》,十分有名。在他的描述中,夜航船能給鄉村社會帶來許多新奇故事和希冀,書中收錄的全是準備對付夜航船中凡夫俗子的粗淺“學問”,也從側麵體現出南方水鄉寂寞苦旅的景象。

紹興夜航船的航線分作東西兩條,西線從紹興到西興、坎山、瓜瀝、臨浦等,東線從紹興到曹娥、東關、湯浦等。安昌屬於西線,每天經安昌的夜航船,多則數十艘。

踏槳小船:亦作小劃船,因船手能用雙腳劃槳,故俗稱腳劃船。主要作客運的水上交通,有時作遊覽的船隻。船型狹長,一般長1.5丈左右,頭獸形,梢燕尾,底平艙淺,上套多道船篷,呈拱形,麵底兩層均用竹篾編成,麵層篾青密排,底層則用篾白。篷麵塗烏油,防雨水滲漏。因篷麵烏黑,俗稱烏篷船。底鋪木板,夏墊席,冬鋪被,載客2-4人,可坐可臥。船手坐於後艙船尾,備有一片劃楫、一支長槳,行船之時,背倚木板,雙腳躅槳,雙手劃楫,速度極快,而行駛至沒有彎叉的直江大河時,則把劃楫夾於腋下作舵,僅用雙腳劃槳,放鬆自在,速度隨之減慢。安昌的踏槳小船停泊在鎮內各處,如城隍殿、樹場彙頭、財神堂、徐家漊口、平家漊、諸家漊、寧安橋邊,多時有120多艘,乘客可以隨時雇用,相當方便。

有一種稍微大些的踏槳小船,除有多道固定的船篷外,還套有幾道可以移動的船篷,這幾道可以移動的船篷用蚌殼薄片嵌出的明瓦製成,遮風擋雨,又能采光,故習慣稱為明瓦船。船身長短一般以明瓦篷多少區別,如三明瓦、四明瓦等,明瓦越多,船身越長。明瓦船油漆、裝飾考究,船頭均雕有巨大鷁鳥,保佑行船平安,船身則用彩色油漆繪出各種傳說故事。因船身高大,乘客可在艙內直立或自由走動,中艙備有桌椅,既可飲酒賞景,也可打牌作樂。後艙備有藤床、被褥,可供休憩午睡。另備有爐灶,可隨時炒菜做飯。明瓦船主要作迎親、上墳、拜年、遊覽之用,一些富商大戶則多自備,凡自備的明瓦船,一般多在船頭寫有自家的堂名,使人一看便知是誰家的船隻。

袒船:俗稱出畈船、坦畈船,係農戶運載農作物、人糞肥的船隻,農閑時也做水上的運輸工具,或運載菜蔬上市,或到城鎮換取人糞,或訪親走友。船身較闊無篷,大小以裝人糞肥多少而定,一般為四五十擔,小的僅裝10擔。但裝人糞肥頗講究,例如,船不可以滿載,否則過壩時顛簸將造成損失;又如,小滿前後是養蠶的緊張時節,隻能去附近城鎮購買市民的“坐坑糞”,來回時間不會花費很長,當天就能灌溉到桑田,否則將耽誤種桑養蠶。安昌西市製作或修理此種木質袒船的作坊有10多家,有上千艘袒船租給農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