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機遇與挑戰(2)(2 / 3)

1.水路交通

安昌曾瀕後海,水路交通有沿海與內河之分,其中白洋港就是安昌乃至整個浙東地區海運的重要港口,直至元至正四年(1344),仍有巨船泊岸,今大山西村後渡,即曆史上之渡海要津,後盛陵之琉璃閣,為錢塘江下遊引航燈標。但明末以後,錢塘江江道北移,並穩定在北大門,白洋港漸淤廢,安昌從此告別海洋。

因此,本節擬以內河航運的討論為重點。

安昌地處山會平原北部。後漢永和五年(140)前,整個山會平原,不論是南部或北部,都是潮汐出沒之處。永和五年完成南塘(即鑒湖湖堤)的圍築,才隔絕了潮汐的影響,形成一片廣闊的淡水區域。但至北宋,仍屬季節性低窪沼澤區。北宋以後,廣築堰閘,南有顧埭閘、牛口閘、白馬閘,北有山西閘和扁拖閘等水利設施,南塘以南龐大水體轉入北部,山會平原南北部的河網係統才呈現今日之形勢。明嘉靖年間三江閘建成後,錢清江(即西小江)從此納入到山會平原西部河網係統之中,與蕭山平原的河網係統彙合,形成山、會、蕭3縣獨立的三江水係。安昌位於錢清江東緣,屬三江水係。

以下對安昌的水係略作敘述。

西小江:亦稱西江、錢清江,係浦陽江改道時期從臨浦至三江口的習慣稱謂。長72公裏,是安昌的主要河道。該河自明天順元年(1457)彭誼建三孔白馬閘以後,於今鎮南東流,後稱“海湖”。

約20年後,因白馬閘淤塞,東流之水折南,穿東上沙、沙地壽,過華封橋,進堰江,在牛口閘東南沿上方山、羊石山至鬥門,出三江口。而據《浙江水陸道裏記》載:自西莊村永安橋東稍南,流至安昌之金家橋,水深5尺,麵闊2.5丈,穿清風第一橋,入街河和海湖,東進曲尺江,南轉彙頭王至水路江馬回橋北,水深8尺,麵寬5丈。萬曆年間再度改道,主流從蜀阜江北折,進路社江、白馬山江,入鎮域後,仍分南北兩支,北支街河,緣街而過,長1900多米;南支海湖,往街東樹場彙頭彙合後東流,出東市永安橋,又分東北兩支,東支進曲尺江,北支入東江,在四彙頭東折,進回龍江,依官湖沿村。

西小江有梅樹江、西直江、盛陵江、大肚江、塘西江、直江等支流。

梅樹江:自四彙頭,向東北至陶裏梅林,入五龍江,長3公裏。

西直江:自西橫湖橋,穿小西莊,至後渡塘口,長2.5公裏。

盛陵江:自清墩江,穿前盛陵,經李家漊、後盛陵,至塘口,長3公裏。

大肚江:自白馬山,經西洋畈、徐家畈、九墩、倉頭、趙家埭,至瓜瀝黃公漊南,長4公裏。

塘西江:與蕭山分界,沿房長漊、湖鼎、劉家橋,長2.5公裏。

直江:自朱公橋,經西化畈,穿大山西村,至山西閘口,長2.5公裏。

此外,尚有茶亭橋直江、西扆直江等。

安昌的河道大部分有較好的航行條件,可行駛相當噸位的船隻,像前麵剛剛提到的西小江及其支流,航道寬10-20米,水深1-4米,通航能力5-20噸,一般河道吃水也近1米,普通船隻暢行無阻,而使以舟為車、以楫為馬的水路交通特色,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成為與其他市鎮及其周圍農村地區的聯係通道,是人流、物流的主要渠道。

在近代交通運輸手段引進前,安昌內河航運主要依靠以人力行駛的航船和人力、風力相兼的帆船,但船隻功能大致分為客運、貨運兩大類。

埠船:係安昌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上套白篾篷,後艄豎木柁。柁上用油漆寫明本埠(始發地)及沿途客埠(停靠地)地名,供人識別,選擇乘坐。船艙兩側架設座板,可載客30人左右。埠船不但載客,還代客購物和寄送信件、財物。開船和停靠時,或敲鐋鑼,或吹海螺,以招徠乘客。

埠船開船、到埠一般有固定的時間,但時常有前後出入,尤其是遇到沿途乘客較多,往往會耽擱時間,這個時候,船手則加緊扳漿搖櫓,以爭取時間。考慮到人們希望航行日程每天能保證一個甚至兩個以上來回,埠船有“兩埭頭”和“四埭頭”兩種。所謂“兩埭頭”,就是發往同一地點每天打一個來回;所謂“四埭頭”,即一天打兩個來回。安昌、紹興相距約18公裏,一天兩個來回,行程達72公裏,故均配置四櫓雙槳,搖程用櫓槳,遇有纖道,前麵兩個扳槳的船手即登岸拉纖,這類埠船船身狹小,往往6人合力扳槳搖櫓,速度極快,比杭嘉湖地區使用的船隻快了1/3,故又稱作“快船”,19世紀60年代後期被引至杭嘉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