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師爺筆下的師爺生活——許思湄《秋水軒尺牘》解讀
由於做紹興師爺者多無功名,而係科舉名落孫山之人,時人或後人很少替他們樹碑立傳,以致幾乎不可能獲取紹興師爺的具體數字。然而,與生俱來的職業排他性和壟斷性,卻使紹興籍讀書人成為師爺群體的主流,也是不爭的事實。安昌並不例外,如後麵即將詳細解讀的安昌名幕許思湄,即有8個哥哥、1個侄兒、1個外甥、1個女婿以及伯父、表舅、本家、親戚等在直隸、山東一帶遊幕。此外,婁氏家族、徐氏家族分別有6人和5人在外遊幕,說明安昌做紹興師爺者不乏其人。茲以許思湄及其所著《秋水軒尺牘》為例,探究紹興師爺的遊幕生活和情感世界。
關於許思湄的生平事跡,資料甚少。複旦大學圖書館館藏芸香堂《秋水軒尺牘詳注》中,有鹹豐己未年(1859)馮璞山所作的序文。序曰:“吾鄉許葭村先生,少負才名,群推偉器,惜家貧無以自存,因舍孔孟習申韓,橐筆遊燕南,非素誌也。乃其秉性慈祥,持躬謹慎,遇大疑,治大獄,明決如神,以故四十餘年殊無虛席。初則邑宰、州牧擁籌爭迎,繼而大吏傾心,遇隆師視。”許思湄字葭村,安昌諸家漊人,父親早逝,僅靠母親一人撫養長大,一生作幕54年,近80而終。所著《秋水軒尺牘》計229篇,分敘候、慶吊、勸慰、請托、辭謝、索借、允諾、戲謔8大類。“或自述生平,或暢言事理”,形象描寫了紹興師爺的心路曆程。
1.漂泊顛沛,一路風塵
紹興師爺是一種漂泊顛沛的職業,佐幕者與官員之間並沒有長久而牢固的關係,不可能“從一而終”,舊主一去,就得另覓新主,一個長期或終身從事幕業的紹興師爺,將經曆無數次的“失館”和“覓館”,故同道人將做紹興師爺稱作“遊幕”,很形象地反映了這一職業漂泊顛沛的特點。所謂“遊幕”,就是遠離家鄉,拋妻別子,隨官赴任,周遊各地衙門。許思湄也如此,“萍蹤遠托”,曾在直隸天津府天津縣(即今天津市)、靜海縣、鹽山縣(今屬河北),順天府北平(即今北京)、大成縣,保定府清苑縣(即今保定市),永平府盧龍縣,以及山西省大同縣(即今大同市)和遼西等地做師爺。
紹興師爺依靠幕脩維係自己及其家人生計,一旦“擱筆”失館,就意味著中斷了養家糊口的生活來源,因此,時時麵臨著“覓館-失館-覓館”的心理壓力。
春鴻絕影,芳訊稀通。頃晤香度,始知塞上青油,已安徐榻。前以一餅金,函致省寓,度在文旆啟行之後,祈急取之無失。此間瓜代有期,行將解館,恃足下高居首要,一推一挽,不複屬望他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