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業”18種,占全部行業的24.7%。從商業業態分析,也可以分成兩類:第一類是香作、銅錫、鐵器、刻字印刷等業,大部分是為當地農戶生產、生活服務的;第二類是絲織、染坊、糖坊、碾米、油坊、竹器、花邊等業,或通過來料加工,再由商行將產品分銷外地,賺的是加工費,如竹器、花邊等業即是;或通過加工本地農副產品,產品既供本地,也銷外地,如油坊、糖坊等業即是。手工業作坊往往與店鋪合二為一,不僅從事生產,而且兼顧銷售。前店後坊、產銷合一、亦工亦商,是常見的商業形態。因此,大部分手工業也具有商業的性質,是安昌商業的組成部分。
“金融業”包括典業、錢業兩種,行業種類很少,僅占全部行業的2.7%,而其重要性卻不容低估。典業即典當,體現的是以物作抵、放款收息為業務的借貸關係,是安昌較早出現的金融業。開設於明萬曆年間的茂義當是當地最早的典當,此後陸續開設的有森玉當、茂德當、義和當、協泰當、嘉德當、恒德當、泰康當、仁和當、天和當、同泰當、恒泰當、同德當等10多家。典業多由富商大戶開設,業務對象除貧困人家急需借錢外,也對商家店鋪開展抵押借貸業務。一般的規則為:金銀值十當八,絲綢六折,被帳對折,衣服三折。期限是18個月,逾期“沒當”,不得回贖。利息多為月息2分,也有1分8厘、1分6厘的,此外,需加存箱費每元1分,裘皮類保管費,典時現收。錢業即錢莊,體現的是直接為商家店鋪提供資本的借貸關係。開設於清道光三年(1850)的穗康錢莊是安昌較早的錢莊,此後陸續開設的有永孚、钜源、宏裕、德昌、利泉、恒孚、钜昌、謙裕、安裕(豫)、钜生、鎮源、信泰、裕源、寶泰、吉源、乾茂、濟源、協昌、豐晝、安孚等20多家。業務對象基本上是商家店鋪,也包括一部分當鋪。錢莊劃單(隨附式樣)必須由府城紹興大同行(亦名出賬錢莊)過賬。經營業務為存、放、彙3項,包括長存、長放(相當於現在的定期)、浮存、浮放(相當於現在的活期)、同業拆放、往來透支等項。彙款又分信彙、票彙、電彙3種。通彙地點一般是滬、杭、甬、紹等地,因安昌屬於“紹幫”,滬、杭、甬彙劃均轉紹興,本地彙劃用彙劃單,利率民國初存款日拆1-1.25分,借款日拆1-6分。表麵看來,典當、錢莊並不直接進行商品的交換,但卻通過向商家店鋪提供資本借貸的形式,間接參與了商品交換,是安昌商業繁榮的標誌之一。“安昌市麵,以錢業為首領,故往年獲利,累累幾萬”。
顯而易見,安昌作為一處周圍農村地區的商品交換中心,其商業業態是比較全麵的,呈現多樣化的態勢,全鎮共有工商各類行業71種,店鋪601家。當然,行業、店鋪時有增減,1919年,筆名“久巽”者在安昌作鄉土調查,“予在安昌周曆一載,每屆星期,邀致同事向東西兩市暨附近村落緩步流踱。與本地人相聚談時,輒詢以本鎮經濟情形”,獲知“安昌鎮上有商店八百家:內錢莊十家(近隻七家),當鋪三家,樹場三家,油車三家,醬園一家,花行七家,米行十餘家,南貨、油、燭、洋廣雜貨各業均各二三十家,餘如綢緞、梭扣、棕繃、嫁妝、裱畫、古董、茶漆、染坊等業均備”。而且,資本充裕,“每一商店資本多者萬元以上。如當業,少者亦須二三百元。如酒店,牽勻以五百元計,共有資本四十萬元”。1936年,安昌有工商行業97個,“商號933戶,資本312456元,經營額2453574元,商號數、經營額居集鎮首位,資本居第二位”。在上述71種行業中,“集散型商業”雖然僅有4種,但卻在當地的商業結構中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是第一層次的商業;“其他商業以及服務業”、“手工業”兩者相加,共有67種,占全部行業的91.8%,在商業結構中所占的比例相當可觀,“集散型商業”固然是安昌的主業,但“其他商業以及服務業”、“手工業”卻實際扮演著維持市鎮日常商業運轉的角色,批發、零售共存,商業與服務業兼營,一方麵,通過開店設鋪,為農戶提供生產、生活的必需品以及其他各類資料,另一方麵又將農戶生產或加工的農副產品外銷各地,通過買賣、交易,獲取收益,以一種商業中介機構而存在,是第二層次的商業;商業繁華,資金周轉一定十分活躍,“金融業”應運而生,為其他行業提供資本支撐,是第三層次的商業。三者相互依賴,缺一不可,對安昌商業經濟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