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資源即用戶的關注度,當用戶大規模向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遷移的時候,品牌商和零售商也要逐漸轉移自己的陣地。傳統的實體渠道逐漸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線上的關係網絡,這種關係網絡更多地體現微博、微信、論壇這樣的可以互相影響的社會化網絡。小米手機通過小米社區和線上線下的活動,聚合了大量的手機發燒友群體,這些米粉通過這個社會化網絡源源不斷地給小米手機的產品迭代提供建議,同時又在不斷地幫助小米做口碑傳播,這群人就是小米的粉絲社群。今天講社群,特指互聯網社群。是一群被商業產品滿足需求的消費者,以興趣和相同價值觀集結起來的固定群組。它的組成是“臭味相投”的消費者,它的特質是:去中心化、興趣化,並且具有中心固定邊緣分散的特性。前麵說到的羅輯思維就是一個鮮活的社群樣本。
《羅輯思維》之所以能夠講一個遠遠超越自媒體的大故事,是因為他產生的“連接”價值更大。互聯網對人的價值,是自由人和自由人的連接。作為連接的樞紐,接口的可能性越多,越有價值。“羅輯思維”每期視頻(媒體)的點擊量超過100萬,微信粉絲達到了108萬。想一想這100多萬微信活躍分子的社交鏈吧,以去掉重複好友後保守估算,按每個人通訊錄有100個好友(頓巴數是150),“羅輯思維”能覆蓋1億人。而且大部分是微信上非常活躍的、鐵杆粉絲的、代表未來的年輕人!如果能夠真正從自媒體切入,然後發展為擁有上百萬會員的超級社群,以C2B方式反打電商,這蘊藏著極大的商業價值,未來不可限量。
3、商業:一切環節皆體驗
社群的背後不單是粉絲和興趣,還承載了非常複雜的商業生態。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社會化的必然性。隻是說現在我們關注的社群生態是基於商業和產品的,以互聯網為載體跨時間和地域擴散。商業社群生態的根本價值,是實現社群中的消費者最不同層次的價值滿足。
舉一個比較容易懂的例子,我們以前居住隻要有個房子就行了,但是競爭凸顯開發商想了一個妙招,賣房子之外還送你讀小學,家裏的院子裏還有各類的商鋪,有會所供你平時休閑娛樂,出遠門還帶個保姆幫你看房,通過這些來增加你買房和住房的附加值。慢慢的這樣形成了一種生態係統,形成了一個生活和商業業態的閉環。
這樣的生態模式逐漸發展完善,為消費者提供多維度的服務,就變成了一個完善的商業體係。當下十分熱門的“智慧社區”,就是基於這樣的商業邏輯。萬科、龍湖、遠洋等地產商和物業管理公司,都在利用互聯網的玩法去改造傳統物業,建立以住宅區居民為核心的商業生態,從而顛覆傳統的物業管理商業模式,其本質,也是一種社群商業模式。社群商業是一個具有增量思維的“微生態”,生態係統天然多贏。
《創業家》雜誌,正在從一個媒體平台轉型為創業服務平台,形成“一本雜誌+黑馬營+黑馬大賽+i黑馬網站”四位一體的完整循環體係。其盈利模式再清晰不過:通過雜誌和網站的媒體(網站目前實行免費,未來會向會員收費的方向發展);聚合創業者和相關群體,建立黑馬營的社群組織,再通過舉辦黑馬大賽收取門票;黑馬營的學員出一定的學費。同時,辦黑馬大賽向投資人收取中介費等方式進行商業轉化營收。
傳統媒體商業模式是內容+廣告的營收模式;新媒體商業模式定義為內容+用戶+關係的營收模式,就是用內容將興趣相投的人圈在一起,然後經常製造群體活動,進行商業轉化,從而產生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