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館小乾坤大 壺中日月長(1 / 2)

——走訪杭州華夏紫砂博物館

相約圖片館

作者:高功

盛夏的一天,記者前往慕名已久的杭州華夏紫砂博物館采訪。和國內眾多的民間博物館相比,華夏紫砂博物館可說是一個“微型博物館”,它的展廳麵積僅有60多平方米。由於條件的限製,盡管有上千件紫砂壺,展室內展出的展品也隻有幾十件。博物館雖小,但館內的藏品卻不可小瞧,收藏有明、清、民國紫砂器1000餘件,不僅有曆代名家的稀世之作,亦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孤品。因此,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紫砂收藏愛好者參觀鑒賞,就連國外的紫砂收藏家也慕名而來。

杭州市的民間博物館有幾十個,但在民政部門正式注冊登記的卻很少。2007年底,李長平著手創辦以古代紫砂為主題的博物館——杭州華夏紫砂博物館,經杭州市園林文物局、杭州市民政局審核批準,華夏紫砂博物館於2008年5月正式開館,館藏古代紫砂器無論數量之多還是品種之廣,在全球各類博物館中均名列前茅。博物館以曆代紫砂器作為展覽主題,始終堅持收藏與展覽、研究並舉的原則,免費向社會展出。在對民國以前的紫砂器收藏、研究、鑒賞的同時,博物館繼承傳統紫砂文化,融合現代藝術,尊古為師,不斷創新,積極開展紫砂器的創意設計,設計製作出許多紫砂藝術品,為弘揚和傳承紫砂文化做出了貢獻。

館長李長平

李長平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接觸紫砂,20多年如一日,專攻紫砂收藏與研究。他視古代紫砂藏品為生命的一部分,無論別人給多高價格,無論遇到多大的誘惑,李長平都毫不猶豫地加以拒絕,“隻藏不賣”的原則他堅持了20多年,他的目的就是有朝一日辦紫砂博物館,這已成為紫砂收藏圈內人所共知的事情。

李長平是警察出身,1993年下海,從事過房地產、娛樂、貿易等多種行業。為專心紫砂收藏和研究,他從2005年起毅然放棄所有的生意和事務,在杭州西湖邊開設了以壺會友的賞壺會館,取名“賞壺閣”,寓意他收藏的紫砂壺隻賞不賣。李長平不僅注重紫砂收藏,更注重紫砂文化的研究、傳承和發展,為弘揚紫砂文化、推動紫砂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2008年他個人出資10萬元出版《華夏紫砂博物館研究叢書》,這也是全球唯一的紫砂研究叢書。叢書第一輯是南京博物院原副院長宋伯胤先生的論文集“宋伯胤說紫砂”,該書出版後,李長平不僅無償贈送部分書籍給宋伯胤先生,還將書籍分贈給有關博物館、圖書館和紫砂愛好者,廣泛傳播紫砂文化。他這種個人出錢惠及社會的行為,得到了廣泛的讚譽。

李長平說:“我開辦華夏紫砂博物館,不為謀生、不為謀官、不為謀財、不圖虛名。我這裏沒有領導,沒有老板,沒有客戶,沒有生意,沒有指標,沒有競爭,沒有爾虞我詐。我不為任何人工作,不拿任何人一分錢報酬,不需要看別人的臉色說話、做事。我享有完全的自由,包括行動上的自由和思想上的自由,我可以隨時工作也可以隨時休息;想外出的時候可以隨時動身,想安靜的時候可以幾天不出門;客來不迎,客走不送;我對社會、對他人無所求。”

2011年7月,由《浙江日報》主辦,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博物館支持的“浙江當代十大收藏家”大型公眾推選活動中,李長平獲“浙江當代十大收藏家”提名,進入前20位候選人。

藏品豐富 真品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