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件美麗的盒子(1 / 1)

收藏物語

作者:高天鎧

2010年中秋節那天,餘有幸在來華的一土耳其籍文物商販那兒淘得一件漂亮的圓形扁盒。盒重106克,徑約14厘米,高約5厘米。盒由完整的兩部分組成,即上蓋下件,其子母榫扣緊密,蓋子略呈拱狀,且頂端中央鑲有一金質“福”字。

在自然光下觀之,此盒端莊古樸,簡約素雅卻不失尊貴,色如蟹殼青,光鮮潤澤;若置於強光(或電筒光)下觀之,此盒則透視出斑斕色彩,如火如荼,令人心曠神怡。經鑒識,方知此盒乃是有“海金”之譽的玳瑁,整片背甲經傳統工藝精製而成。

玳瑁,係深海之靈物,別名瑁、文甲等,大多出沒於南太平洋無人島嶼,屬海龜科。其甲片質地圓潤,有獨特的光澤,在強光照射下,其背部甲片可呈現通透的紅棕色(或明黃)和黑白相間的絢麗花紋,這是玳瑁工藝飾品最珍貴的部分。玳瑁甲共計十三塊,因此又稱之“十三鱗”。玳瑁的壽命可長達1500年,故而又名“長壽龜”,是世界重點保護的海洋動物。

玳瑁鱗片花紋奇異,晶瑩剔透,高貴典雅,且萬年不朽,是裝飾、收藏之極品。同時,玳瑁還是名貴的中藥材,有清熱解毒、鎮驚降壓之奇效。

自古以來,玳瑁的甲質製品,就被視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著高貴和神聖。曆代皇親國戚或巨賈富客都珍視之為傳世之寶,亦是萬壽無疆的象征。

漢時著名詩篇《孔雀東南飛》中就有“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的詩句。在戰國時期,玳瑁飾品已為男性權貴所享用,至唐季,玳瑁曾用於製作錢幣。出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寶塔下地宮中的十一枚唐代“開元通寶”,就是用玳瑁甲質所製的珍奇貨幣,這十一枚“開元通寶”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寶貝。

目前,在博物館裏仍能看到唐朝女皇武則天曾經佩戴的玳瑁手鐲、耳環等,還有清代慈禧太後和清宮嬪妃日常所用的玳瑁梳子、發夾、扇柄、琴板等,尤其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名女子董小宛遺留下的玳瑁甲質桃花扇,殊為精美,可謂稀世傳奇之珍。

諸如此類的玳瑁製品及其詩文傳奇舉不勝數,但綜觀曆代玳瑁製品無非是一些小物件而已,且罕有整片的玳瑁甲質製成較大的完整器物,由此足見此件玳瑁盒的珍貴了,說不定它還是皇家的血脈呢!

玳瑁製品一向是珍稀的,若再是一件古器物,那就更加難得了。此件玳瑁盒整件皮殼油潤,內外包漿自然亮麗,寶光外溢,若不經二三百年的歲月蹉跎和曆練那是絕無此神彩的。

真正的玳瑁工藝品是永不褪色的,其絢麗之彩可代代相傳。如果不與經濟價值相聯係的話,玳瑁隻是一種美麗的飾物,蘊藏著文化與曆史,僅此而已。然而,受經濟價值的驅使,當今人類肆意捕獲玳瑁,破壞了海洋生態平衡,讓人不得不遐思暢想:那遊弋於大海深處,古老的玳瑁家族曾幾何時是何等的自由與壯觀啊!可又曾幾何時它們的甲片卻變成了人類的美麗飾品,可見這種美麗卻蘊含著幾許淒清和悵然!

附:如何鑒識玳瑁的真偽?

在寶石分類中,玳瑁被列入有機寶石類。其器物易遭水浸、火焚和蟲蛀的損壞,但收藏得法,則萬年不朽。如何鑒識玳瑁的真偽,敝人總結了以下幾點體會,現羅列如下:

一、強光透視法:將玳瑁在強光(或電筒光)下投射,真品可呈現通透的美麗花紋,透澈的血絲狀深入甲片內,其色斑呈無數圓點狀,如同糜子(一種穀物)小點聚集一起,形成邊界參差不齊的無規則狀。仿品的血絲浮於表麵呈片狀,且斑紋呆板或呈團塊狀。

二、熱灼燃燒法:以熱針觸之(盡可能避免損害器物)或刮削些許點燃,真品經針灼或火燒時會蒸發出蛋白質的焦糊味(即毛發燒焦的味道)。仿品則發出異味,如電木或塑膠製品則發出酸臭或醋的氣味兒等。

三、拋光和手掂法:真品玳瑁經拋光後呈現一種獨特光彩和神韻。仿品不呈現這樣的特征。玳瑁真品的密度為1.29克每立方厘米,仿品密度一般為1.05至1.10克每立方厘米,手感輕重顯而易分。

四、水撈識別法:玳瑁真品從水中撈出瞬間,水會向四周散開,因此玳瑁有避霧水、風邪的傳奇功效。仿品無此現象。

五、玳瑁與牛角的區分法:當下市場上經常有用牛角來冒充玳瑁欺騙消費者,但牛角的色澤遠不及玳瑁的光亮,而且也無玳瑁斑(即無紅黑透徹夾雜明黃的花斑),真正的玳瑁斑光澤好,花紋通透美麗,牛角仿製的無此特征,且使用中容易開裂,每每一層層剝開。

(責編: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