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初推行均田製和輕稅人官製度,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生產的發展。寧夏地區人口迅速增加,《中國人口·寧夏分冊》依據《隋書·地理誌》的推算認為:隋大業五年(609年)寧夏有人口27500多戶,已接近西漢後期人口數。可惜好景不長,隋的統治即發生動搖,隋煬帝的殘暴激起各地的反抗。寧夏靈武也爆發了白瑜娑領導的農民起義,自北周開始較為興盛的經濟有所衰退。
唐代分全國為十道。寧夏屬關內道,北部地區設靈州總管府,管轄回樂(今吳忠),弘靜(今青銅峽北),懷遠(今銀川市東)、靈武(今青銅峽邵剛),鳴沙(今中寧縣北)等縣。後又分寧夏為六州:原州、靈州、鹽州、威州、雄州和警州。
唐初仍遭受突厥侵擾,唐王朝采取剿撫並用的政策,除利用以靈、原二州為中心對突厥進行軍事打擊外,還利用優撫政策進行籠絡。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赴靈州接受鐵勒部朝賀,結束了與其長達26年的民族紛爭。唐統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訓,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招撫失地流民,按人數分給田地和工具,使生產很快得以恢複。靈州是唐安置內附民族的重要區域,唐統治者對在靈州地區移民屯田頗為重視,因而靈州人口數量增加很快。
2.軍事屯田式移民
軍屯是唐代發展邊鎮農業的重要措施。政府規定:凡均州邊防鎮守,轉輸不給,則設屯田,以益軍儲,命令戍邊將士因隙地置營田。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唐王朝下詔書“襲隋府兵之製”,設置軍府,實行“寓兵於農”政策。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左饒衛大將軍阿史那杜爾率軍屯田靈州。
貞觀二十年(646年),李世民巡幸靈州,令“建立廨舍(屯田辦事機構),開置屯田”。到高宗、武後時期,屯田已經成為定製。武則天天授初年(690~692年),調任殿中侍禦史婁師德赴靈州地區監督管理屯田事務,“往還靈夏,率卒屯田,積穀數百萬(石),兵以饒給,無轉餉和糴之費”(《舊唐書·婁師德傳》卷九十三)。因屯田有功,婁師德被任命為宰相。武則天召見婁師德時說:“王師外鎮,必籍邊境營田”(唐稱屯田為營田),說明唐王朝對軍屯實邊的重視。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且耕且守,軍屯數量增加。
安史之亂後朔方郡境內再度出現屯田,奏於靈武,邠寧起營田。德宗貞元八年(792年),翰林學士陸贄擔任宰相,因隴右道(靈州屬之)已被吐蕃攻占,邊防軍隊餉糈絕斷,建議廢“番替防秋”之製(西北邊疆常駐中原江淮之兵,輪番更替),將防秋軍士一分為三,募集其中一部分,發給衣服糧食工具,鼓勵就地屯田耕種,經過一年的收成,要求能達到自給自足,如果有餘糧,官府則高價收購,以此“務獎營田”,鼓勵屯田的積極性。銀川平原田林網德宗認為此項製度“既息踐更征發之煩,且無幸災苟免之弊。寇至則人自為戰,時至則家自為農。是乃兵不得不強,食不得不足,與夫倏來忽往,豈可同等而論哉!”(《舊唐書》卷一百三十九列傳第八十九)。防秋製度的廢止和變化,說明當時軍事營田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不得不將營田轉讓給退伍軍士及百姓經營。
唐代大規模開發移民以元和年間最為興盛,《新唐書·食貨誌第四十三》記載:“元和中,振武軍饑,宰相李絳請開營田……乃以韓重華為振武、京西營田……墾田三百頃,出贓罪吏九百餘人,給以耒耜,耕牛,假種糧,使償所負粟,二歲大熟。因募人為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畝……墾田三千八百餘裏,歲收粟二十萬石,省度支錢二千餘萬緡。”說明唐中期進行過大規模移民屯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