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民與文化開發
華夏文明的發祥地,通常是指狹義上的中原地區,即黃河中遊。但在曆史的延續過程中,華夏文明卻不斷向四周擴展和輻射,不但滲透於中華大地,還輻射和影響到中國周邊的鄰國。在中華文化從發源地向四周擴散、傳播的過程中,不斷遷徙的人群起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社會,由於生產力不發達,再加上傳播媒介和交通工具的局限,文化的傳播就離不開人群遷徙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人類自身的遷徙和流動。在早期,人幾乎是文化唯一的載體。人口的遷移,實際上就是他們所負載的文化的流動;所以移民運動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的遷移運動。人口的遷徙與流動往往導致文化從一個地區擴散、傳播到另一個地區。民族的遷徙與民族文化的相互傳播,不僅是中華民族各個原始族群特有的文化現象,也是古代人類社會帶有普遍性的曆史現象。寧夏在曆代都是一個移民區。不間斷的外來移民,為寧夏帶來的是不斷融合、不斷更新的多元文化的豐富內涵,包括曆代以各種形式流入寧夏的人口,都對寧夏的曆史文化交融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廣義上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物質文化、製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部分。狹義的文化概念,是指精神生活過程和精神生產的成果,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態。移民文化根植於移民社會之中,是移民社會人們心態、觀念和思想的體現。
青銅峽的學術文化、軍旅文化和建築文化、宗教文化等,都與屯田、移民分不開,屯田、移民形成和發展了青銅峽文化。
二、少數民族遷徙式移民和軍事屯田式移民
隋唐五代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是曆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潮。寧夏境內,依舊是這一時期多民族遷移駐足的地方。隋唐時期的移民,有兩種形式:一是民族遷徙式移民;二是軍事屯田性的移民。
隋唐時期,來自於北方的突厥民族不時南下侵擾。尤其是唐朝前期受戰爭的影響,移民屯田規模相對較小,加之此時還沒有設立大的軍鎮,軍隊駐紮相對分散。朔方節度使設立之後,駐軍大增,轄境內駐軍的糧餉供給,除部分由朝廷補給外,主要靠屯田來提供。唐朝開元以後,由於軍事製度發生變化,戍邊的士卒長期駐守防地,政府允許攜帶家屬。這樣一來,這些長期守邊的軍隊,實際上已轉化為從事屯田的軍隊。此外,還有遷徙貧民屯墾、流放安置罪犯的屯墾,都是當時屯墾的表現形式。隋唐時期屯墾地域,大多在西北邊疆,銀川平原是主要墾區之一,成為主要的移民遷入區。
1.民族遷徙式移民
隋(581~618年)統一中國後,推行郡縣製,其中屬於寧夏的建製有二:平涼郡,治平高縣(今固原);靈武郡,治回樂縣(今吳忠),轄銀川平原。隋朝的建立沒有經曆大的戰亂,但仍麵臨北方突厥的威脅。為防止突厥南進,隋文帝把靈州和原州作為邊防重鎮,派精兵良將鎮守。隋繼承北魏的屯田政策,在長城以北地區和河西走廊的屯墾取得了顯著成效。開皇三年(583年)正月,“突厥犯塞,吐穀渾寇邊,軍旅數起,轉輸勞敝。帝乃令朔州總管趙仲卿,於長城以北,大興屯田,以實塞下。又於河西,勒百姓立堡,營田積穀。”(《隋書》卷二十四)隋開皇五年(585年)郭衍就任朔州總管,管轄境區“北接番境,常勞轉運。衍乃選沃饒地,置屯田,歲剩粟萬餘石,民免轉輸之勞。”(《山西通誌》卷九十五)同時,隋朝征發役夫3萬人在寧夏、陝西境內修築長城,以抗拒突厥的侵擾,保護屯田與邊疆地區的穩定,史載:“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宴如也。”(《隋書》卷二)也為這裏的發展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