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多供奉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是釋迦的左右脅侍,三佛最早排列是文殊在左,普賢在右,釋迦居中,而牛首山三佛座次排列也與五台、峨眉相同,可說明當屬同一時期。牛首山吉祥寺(萬佛閣)碑文載:“自漢唐以來,我牛首寺,山明水秀,景致茂焉,巍峨嵐色,可與東土著名佛教大興的諸寺媲美。”峨眉山有佛光,牛首山也有佛光。這種奇特景象,可與四方九華、普陀、峨眉、五台名山勝地同其高深,靈感利濟眾生於無窮也。
牛首山西寺群以大西天、小西天、藥王洞、三聖宮、清涼寺、三聖寺、地藏寺為中心廟群;還有萬佛閣、觀音殿、滴水寺、三教堂、睡佛寺、金牛寺、淨土寺廟群;極樂寺、小弘庵、大弘庵、觀音台寺廟群;地湧塔寺、龍王廟、孫家寺、和尚塔寺廟群。這些寺廟風格不同凡響。大西天有一副對聯:“眾善力行毫非無作,六根都攝淨念常榮。”教導人們行善勿惡、修身養性。小西天有一副對聯:“諸佛太清閑不管滄桑惟靜座,遊人若煩惱忽聞鍾聲頓回頭。”三聖宮有一副對聯:“靈山縹緲朝如來,寶殿巍峨禮世尊。”把牛首勝景與道、佛教結合了起來。每逢農曆三月十五日和七月十五日前後,有寧夏、內蒙古、陝西、甘肅等地的香客和雲遊高僧來此朝山拜佛講經。
二、牛首山東寺廟群東寺廟群建在東寺溝兩邊的山上,由西向東分布,最高處有孤佛台(也叫老君台),越過山頭就到了山神廟、十王殿、龍泉寺、龍王廟,溝右邊山坡上排列著三佛殿、四蓮庵、西方境。西方境坐南向北,廟門上有一副磚刻對聯:“青山白雲常自在,禪悅法喜悟無生。”另一副對聯:“佛法無邊普度眾生離苦海,玄機妙至廣化世人出迷津。”沿溝東行,左邊山頭上是無量殿,後邊山巔上是太陽宮。繞過山灣前行,山頭上排列著藥王廟、睡佛洞、還魂堂,山頂上有觀音堂、極樂寺,山頂上座落著晴峰寺。順山脊盤旋不遠,就是保安寺。山腰上有苦工廟。在保安寺的西北麵,有一個懸崖,高出溝底約100多米,叫舍身崖。山上還有大弘庵、娘娘廟(也叫趙家寺)等34座大小寺廟,其中的一座叫觀音堂,相傳此廟是慶靖王正妃募建的。
東寺廟宇分布在山崖和幽穀之中,寺院與寺院之間或石梯相連,或羊腸小道相接,風格迥異。其中普光寺倚山勢由下而上修建,集佛教與道教合二為一。有“鵲橋”通向石獅守護的石牌樓門,在石牌樓門和門框兩邊,有群鳥搭鵲橋的浮雕,雕刻刀法嫻熟,活靈活現。石柱、石板、護欄都是精美的石刻藝術品。大雄寶殿居高臨下,殿內西方三聖像慈眉善目;左右配殿內,十二生肖像栩栩如生;一尊寶鼎鎮守寺中,氣勢莊嚴肅穆。緊靠普光寺的是西方境,由山門、前殿、正殿、齋房、廂房等組成。踏石梯而上,前殿裏一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憨態可掬;正殿裏,釋迦牟尼鍍金佛像身披紅袈裟,腰係黃絲帶,結跏趺坐蓮花台上,令人肅然起敬。離西方境不遠處的極樂寺大殿內,是一幅天女散花圖,七仙女圍繞著王母娘娘依次而立,個個衣衫裙帶隨風飄擺,手中的花籃裏湧出各種花卉,撒向人間。
牛首山寺廟群曆史久遠。根據《舊唐書》和明朝管律撰《牛首山碑記》所述,從小西天寺留存“敬德重修”石碑分析推論,很可能是南北朝遺物。
牛首山寺廟群與西麵的賀蘭山麓的廣武大佛寺,組成一個佛教區域。唐、宋、明、清均多次進行維護重修。保安寺內今存兩塊明清時期的碑刻,碑文有:“本堡(金積堡)南有金積山,蓋古蹤也,有刹名保安寺,其創建者曆唐宋元以來蓋雲世遠人湮矣,於古明弘治壬子歲(1492年)重修。”160多年後,殿舍傾圮,於清順治甲午年(1654年)再次重修,三年告竣。又據清初碑文記載,其他諸廟始建於明朝嘉慶年間,後遭兵燹,萬曆至清初重修。
2005年9月,牛首山寺廟群被確立為第三批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