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峽為“關中之屏蔽,河隴之咽喉”,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曆史上的古道有幾路都通過青銅峽。一是靈州至涼州道,由靈州起,在青銅峽過黃河,從廣武沿黃河經中衛至涼州,長約450公裏。二是靈州至順州道,從靈州西渡黃河到順州,長約25公裏。三是興慶府至應理州道,一條經順州,再到青銅峽峽口沿河而上;一條經葉升,到青銅峽峽口沿河而上。
三、黃河水運
黃河出青銅峽峽口,水流漸緩,河麵寬闊,中間多有洲灘,航運曆史悠久。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薄骨律鎮將刁雍在牽屯山造船200艘,運河西積穀至沃野鎮。唐代曾置朔方六城轉運使。元代又置應理州城(中衛)至東勝的水驛各站。
黃河更為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的物資水運交通線。木帆船通航繁忙,煤炭、食鹽、陶瓷及皮毛等土特產品多由船運黃河上下,轉銷內地。
古老的運輸工具——羊皮筏。羊皮筏是黃河上使用曆史悠久的一種簡易水運工具。常見的羊皮筏,係先將山羊或小牛宰殺,去頭割尾脫出整個皮筒,鞣熟去毛,擦油裝少量鹽水,紮緊爪口充氣即成,俗稱渾脫。織筏時,將單個渾脫分三排,聯係在長方形木杆框架的一麵,兩頭各五隻,羊皮筏子中間四隻,共十四隻連成一副,俗稱排子,即羊皮筏。放在河中渾脫貼水麵,木框架上載人運物,曾是運物、渡人的主要工具。上行時,由筏工肩扛而行,或放氣折疊用畜力馱運到上遊目的地,再充氣放在水中運行。長、短途運輸開河時節均可。行駛渡運時,由一名筏工用一根木槳劃駛,停靠不需專用碼頭,極為靈巧方便。若運量大、貨物多、運輸裏程長,也可數副相連。此種工具操作簡便。
黃河上行駛的木帆船,船體大,載重量均在10噸左右,有別於南方小型帶固定篷房的漁船或航船。木帆船主要有高幫船和低幫船兩種。高幫船較大,行船運貨,順流而下;逆水上行全靠人力拉纖。但順風時,可使用風帆助之。青銅峽木船通航,上可達中衛、蘭州,下至縣外各渡口,遠達包頭或更遠。
青銅峽峽口上下黃河段還以漁業發達著稱。這裏河勢平緩,沿岸湖沼、水田特多,運糧漕船加以人工開掘的渠溝,使許多水麵與黃河溝通,形成了生態環境良好、餌料豐富的棲息場所和洄遊通道,便於多種魚類產卵、育肥、越冬。一般每年四月,黃河中魚群常順渠溝進入湖沼、稻田,七月前後又遊入黃河。黃河青銅峽段的天然魚類有20多種,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肉味鮮美的鴿子魚和金色鯉魚,而鯽魚、赤眼鱒(俗稱馬鰱棒子)、鯰魚等則是城鎮集市上的常見漁產。自古以來,黃河沿岸“村居多以漁為業”,特別是今青銅峽庫區,捕魚是當地的重要副業。
第五節宗教文化——牛首山寺廟群
牛首山位於青銅峽市區東南20公裏處的黃河東岸,南北長40公裏,寬10多公裏,最高海拔1791米。南陡北緩,兩座主峰高聳,從遠處望去,宛如牛頭上的一對犄角,故稱“牛首山”,又叫“牛頭山”。牛首山,古名有望雲山、黛黛嶺,北魏時稱“青山”,唐時稱“回樂峰”,亦稱“大石山”,宋(西夏)時稱“峽口山”,明代稱“金積山”,清初又叫“紫金山”之後稱牛首山至今。牛首山為古代邊防重地,有“文華武英翠相連,並峙蘭峰壯九邊”之句。因山間道路通往陝西、內蒙古、河西走廊等,故有“銀川鎖鑰此稱雄”。
牛首山的古寺廟群,分“西寺”和“東寺”兩處,相距10公裏,為朔方名刹。
一、牛首山西寺群
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李賁撰的《重修牛首寺碑記》記載:“天下東有九華,南有普陀,西有峨眉,北有五台……然哉,茲惟我寧夏西南隅河東百七十裏,以牛首為名,牛首山寺廟群(局部)雙峰插雲,取其高也。北則根底賀蘭、黃河,南則聯絡金積……古佛孤燈,日夜香火不斷。老僧野衲晨昏禮誦不休……此山真四鎮之靈境,朔方之名刹也。世傳為小西天,釋迦牟尼嚐會諸佛眾生演法於茲,證有大乘經存焉。”李賁當時已把牛首山與國內的佛教四大聖地並列齊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