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探險之地(1)(3 / 3)

艾爾斯巨岩是澳大利亞的一大地貌奇觀,每年都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參觀。它平地突起,無草無木,甚至也沒有泥土,敦敦實實的就像一塊“饅頭”。它是獨立的,沒有根基,並不附著在任何岩層之上,和周圍的沙土也沒有任何關係。

艾爾斯巨岩的來曆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從各方麵的情況來看,它顯然是一個外來戶。附近沒有能提供這樣石材的礦場,即使有,也沒有人能有這樣移山倒海的偉力,把它運到這裏。當地的土著人認為,這塊巨石是上天賜予的,他們對這塊神秘的“天外來物”頂禮膜拜,尊之為“聖石”。有人認為,它隻是一塊較大的隕石,但也沒有找到它作為一塊隕石的根據。如今,這個千古之謎吊足人們胃口,成為艾爾斯巨岩的一大“噱頭”。

這塊整體火紅的巨石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能根據光線照耀的角度不同,有規律地反射出不同顏色的光芒。因為此,巨岩又被稱為“五彩獨石山”。太陽初升時,呈棕色;中午時,呈灰藍色;夕陽西下時,它又驀然變成鮮豔的紅色,晶瑩璀璨,蔚為奇觀,把澳大利亞的古漠荒原點綴得分外妖嬈。當地居民把它當做天然的“標準時鍾”,根據它的顏色變換來準確地掌握每天的時間,安排生活和農事,從來沒有出過差錯。一般認為,由於沙漠地勢平坦,天空終日無雲,而怪石表麵對太陽光線的反射力較強,因而能在不同的時間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每見於此,都很難用語言把巨石變幻多端的色彩描繪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艾爾斯巨岩表麵並不是光滑的,它有很多幽暗的洞穴。相傳洞內居住著彩色蛇神,因此這些洞穴成了土著人進行神聖祭典的殿堂。洞內有很多史前的壁畫和岩刻,曲線或直線,圈圈點點,大多是動物形態的圖騰,傳達出土著人的原始信仰,盡管年代久遠,但卻保存完好,因此,艾爾斯巨岩也是著名的土著人曆史博物館。

巨石表麵有一處著名的“袋鼠尾巴”景點,這條巨大的“袋鼠尾巴”足足有200多米長,緊緊依附在一座高大的石壁上,中下段還是中空的,而且很自然地一直延伸到地麵,乍看上去就像是一隻袋鼠把身子藏在岩後,隻留一條長長的尾巴招搖過市,除了個頭稍大外,幾乎與活袋鼠的尾巴別無兩樣。在土著人的傳說中,這條“袋鼠尾巴”象征男性生殖器,是製造生命的源頭。巨石的“凹狀入口”則象征女性生殖器,象征生命來源的出處。

在巨石一側,有著名的聲音穀,內壁呈波浪紋,每當風吹進石穀時,就會發出一些奇怪的呼嘯聲,因此得名。

艾爾斯巨岩不高,卻很陡,攀登的地方隻有西麵一個入口,入口處有塊牌子,上麵用漢、英、法、日等文字寫著:“為了表示對傳統土著文化的尊重,請您最好不要攀登,如果您一定要攀登的話,請沿索道攀登,一定要注意安全……”,體現了澳大利亞政府對巨岩的人性化管理。

除了攀登巨岩,也可以環行散步觀看,走完全程約需三個小時。石壁上也雕刻有久遠的岩畫,主要是阿南格族的傳說故事。這裏附近還有一個名為坎踞峽穀的池塘,下雨時雨水順著岩壁滑入池塘,會形成一個十分壯觀的瀑布,美麗異常。

雨中的艾爾斯巨岩,另有一番風景,大雨傾盆時,飛沙走石、暴雨狂飆,蔚為壯觀。而雨過風停時,又是瀑布奔流、水汽迷蒙,好像是一位披著銀色麵紗的少女。如果再有彩虹出現,更像是少女頭上的光環了,美麗絕倫。雨水又在岩隙裏形成了許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又澆灌著附近的草木,使荒涼的艾爾斯巨岩地區顯出勃勃生機。

5.撒哈拉沙漠——冒險者的天堂

“我舉目望去,無際的黃沙上有寂寞的大風嗚咽地吹過,天,是高的,地是深厚雄壯而安靜的。”“近乎初冬的氣候,在原本期待著炎熱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轉為一片詩意的蒼涼。”在三毛筆下,撒哈拉大沙漠永遠深邃、美妙、神秘。同三毛一樣,任何來過撒哈拉沙漠的人,都將經曆一種難以忘懷的心靈體驗。

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北部,西起大西洋,東自尼羅河,北起阿特拉斯山脈,南至蘇丹,南北縱貫1061公裏、東西5150公裏,麵積超過900萬平方公裏,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幾乎占整個非洲大陸的1/3。包含有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非洲10國。

“撒哈拉”在阿拉伯語中就是“大荒漠”的意思,這裏現在氣候炎熱幹燥,幹旱缺水,大地龜裂,黃沙遍野,植物稀少。但在遙遠的古代,這裏卻是一片植物茂盛的肥沃土地,而且曾經出現過高度繁榮的遠古文明。沙漠上許許多多綺麗多彩的大型壁畫,就是遠古文明的見證。

1933年,法國駱駝騎兵在沙漠中部的西裏·思阿哲爾高原上,偶然發現了長達數公裏的岩畫群。這一發現,轟動了世界考古界。1956年,法國考古學家、人類學家亨利·羅特更是在沙漠中的塔西裏山區發現了400多處岩畫,據考證,這些岩畫大約是5000年前的作品。岩畫中有描繪得非常逼真的獵人、大象、牛、馬、羊等作品。現在這些岩畫已經成了研究撒哈拉沙漠的寶貴資料,也是來撒哈拉觀光的必看之處。

壁畫見證了撒哈拉沙漠遠古的繁榮,但在今天,撒哈拉沙漠卻絕對是世界上生存條件最嚴酷的地方之一。隻有像三毛一樣有勇氣、有夢想的人才會深入撒哈拉沙漠一探究竟。

撒哈拉沙漠的險惡環境從其地貌和氣候上可見一斑。這裏地貌類型多種多樣,主要由石漠(岩漠)、礫漠和沙漠組成。石漠多分布在撒哈拉中部和東部地勢較高的地區,礫漠多見於石漠與沙漠之間,主要分布在利比亞境內,沙漠的麵積最為廣闊,除少數較高的山地、高原外,到處都有大麵積分布。麵積較大的沙漠稱為“沙海”,沙海由複雜又規則的大小沙丘排列形成,連綿起伏,從高處看一個個彎彎如新月,不斷地綿延開去。一色的單調土黃色,沒有邊際,沒有變化。一些牽著駱駝的商人或旅人,在烈日下,一步一步行走在沙丘之上,那一幕,就好像是無數次在夢中見到的一樣。

此外,撒哈拉這個上帝遺棄的地方,全年平均氣溫都在30攝氏度以上,最熱的幾個月氣溫甚至達到50攝氏度以上。戈壁黃沙中還時常刮起颶風,卷起陣陣沙暴。大風暴出現時,一根根數十米直徑的大沙柱,和500米寬的大漩渦足以把一切人和物卷起。在每次風暴發生前,天空還會出現紫色的顏色。

溫差大是撒哈拉氣候的另一大特征,日常的氣溫變化基本都在零下0.5~37.5℃之間,而且全年基本無雨。因此若要來撒哈拉探險旅遊,最好是在3、4月或10、11月。1月太冷,沒法在沙漠裏過夜,夏季白天氣溫又太高。

在沙漠中,據稱還會經常聽見一種奇異的尖叫聲,既像獸吼,又像汽笛,雖然沒有節奏,但聽起來甚為奇異,而且風沙走動,也發出響叫,海市蜃樓的奇景也常常遇見。

撒哈拉險惡的環境,使旅人要是在沙漠之中發現一片綠洲,那一定會感謝上天慷慨的贈予。撒哈拉沙漠的綠洲不多,但隻要有,就是渠道縱橫,流水淙淙,與周圍的漫天黃沙形成鮮明的對比。現在,仍有250萬居民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中大小不一的綠洲上,他們在綠洲中棕櫚林深處建立村鎮,民房為土木結構,壁壘結實,頂上用黃土壘平,屋裏冬暖夏涼,舒適安全,同時也可阻擋沙暴的侵襲。當地人就在綠洲上交換日用品、聊天,甚至度過一生。

沙漠的邊緣也散落著很多小鎮子,很多都是平頂的白房子,也有一些貧困的黑人,住在破氈片的窩棚裏。朔風吹起,漫卷著黃沙打在人家的門上,就好像是北非版的《新龍門客棧》。

在撒哈拉沙漠摩洛哥境內,有一個著名的“鬼湖”。這個湖在晚上看來,明明是一片水深達百尺的大湖,但一到白天,湖水就消失無蹤,而且變為一百多尺的大沙丘。這個鬼湖,出現是沒有定時的。有時白天也會出現,而且連續幾天,情況不變,湖水清澈見底,可以飲用?

沙漠深處也並非寸草不生,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小動物都生活在這裏,為了生存,大多數動物的皮膚都和沙漠顏色相似,起到保護的作用,不易辨認。有一種沙鼠,門齒發達,尤喜啃食植物根係,食草量驚人。沙鼠是環境的敵人,正是它們挖出的沙土掩蓋了大量植物,才加速了草場的沙化。沙鼠喜歡在地上打洞,營造規模宏大的地下工程,遊客在地麵上行走時,稍不注意就會陷入沙鼠們織就的地下天羅地網之中。

浩瀚的撒哈拉沙漠,就這樣委婉地表達著一種極致的唯美的浪漫,超脫人類的喜怒哀樂自顧自真實地存在著。每一個到過這裏的人,都無愧於“征服者”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