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探險之地(1)(2 / 3)

布萊斯國家公園在大峽穀北端,這裏的崖層連續邁上了5個大台階:巧克力崖、朱崖、白崖、灰崖、粉崖,層層上升,露出30億年的彩色沉積層,看起來異彩紛呈,有“地質博物館”之稱。布萊斯國家公園的空氣涼潤,樹林繁密。公園的露營地有很多遊人紮營,非常熱鬧。

紀念穀在猶他、亞利桑那兩州的交界點上,又被稱為“墨西哥草帽風景點”,這裏有一條筆直的大道通往美國163號公路,路西側是如紀念碑一樣的巨型岩石,因此得名為“紀念穀”,《阿甘正傳》中的公路長跑鏡頭就是在這裏拍攝的,紀念穀同樣啟發了很多著名的攝影家,安塞爾·亞當斯就在這裏拍攝了不少作品。

大峽穀中還有幾處名傳天下的勝景,如“天使之窗”,它是一麵山峰上出現的一個通天空洞;又如“帝王展望台”,它是一個個卵石疊成的酷如古代戰將掛帥的點將台。

大峽穀雖然位處沙漠邊緣,地勢險要,但卻並非是一個荒涼的世界。在這裏可以看到許多沙漠巨角羊,鱒魚和鯰魚還經常遊上河灘,隻要用一根棍子,加上一條線和鉤子就能輕易釣上來。

現在,每年都有超過500萬的遊人來大峽穀參觀遊覽,其中40%是外國遊客。在遊客們眼中,大峽穀就是一道超凡脫俗的風景。難怪有位美國作家說:“我來這裏時還是無神論者,離開時卻變成虔誠的信徒了。”

3.亞馬遜叢林——地球之肺

亞馬遜叢林是個充滿刺激和危險的地方,但如果你能摒棄掉心頭的那份恐懼,靜下心來欣賞,你就會發現,亞馬遜叢林一望無際的熱帶雨林景象著實會讓你心跳不已。

亞馬遜叢林位於南美洲北部亞馬遜河及其支流流域,大部分在巴西境內,海拔平均約200米。亞馬遜曾經有很多名字,最初發現它的葡萄牙探險家稱它為“馬臘尼翁”,意為“迷宮”,葡萄牙探險家的解釋是“那是隻有上帝才能解開的馬臘尼翁”。

的確,要想象亞馬遜叢林的壯闊,幾乎跟理解“無限”一樣困難。亞馬遜河發源於秘魯安第斯山脈,橫貫南美洲,總長6440公裏,在世界河流中位居第二,僅支流就有15000條,其中7條長度超過1600公裏,流域麵積幾乎和整個澳大利亞相等。雖然長度為世界第二,但論水量卻是全球第一,它每秒鍾就把116000立方米的淡水注入大西洋,占全球入海河水總流量的五分之一。

在亞馬遜河流域內,覆蓋著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這就是亞馬遜叢林。廣大的森林對調節大氣有著重要的作用,這裏每公頃森林可吸收160噸二氧化碳,森林裏的樹木在進行光合作用時,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大量氧氣,就好比是地球上一個大型的天然空氣清新機,因此亞馬遜叢林又有“地球之肺”之稱。

這還不算什麼,亞馬遜叢林還是地球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裏水汽充沛,蒸發後凝結成雲,再化為雨水,不僅有助於土壤肥沃與植物生長,還能調節氣候。可以說,如果地球沒有亞馬遜叢林,溫室效應必將會進一步加劇。

亞馬遜叢林是冒險者的天堂,也是觀光者的樂園。乘小木船在亞馬遜河中央看日出是個不錯的選擇,當天色由黑色逐漸轉灰而白時,可以看到白中一點紅的太陽冉冉升起。太陽泄出光芒,再突破雲層升出水麵時,河麵上已是一片璀璨。可以說沒看過亞馬遜河的日出,就等於沒到過亞馬遜叢林。

向亞馬遜河上遊一路深入,河麵兩岸是密不透風的熱帶雨林,一陣狂風暴雨後馬上又變得陽光明媚,多姿多彩。在亞馬遜河流域支流中,可以看見一個奇特的黑白水交彙處。一條支流河水渾濁,就像是加了大量牛乳的咖啡,這是白水河。一條支流流經沼澤,衝出林木的腐殖質,水色較深,這是黑水河。兩股水源交彙後並不會立刻融合,而是形成兩色並行綿延數裏,因此又稱為黑白水。看著深、淺兩種帶有泥沙的滾滾河水交彙,那種景象真是叫人稱奇。

進入亞馬遜叢林,就意味著進入了一個有著奇特景象的動植物王國。亞馬遜叢林的植物種類之多居世界之首,許多大樹都高達60多米,遮天蔽日,因此旱地森林的地麵光禿禿,隻有一層腐爛的枝葉;澇地森林則情況迥異,灌木和喬木生有板狀根基,以幫助維生。樹冠由高至低分層,各層充滿生機。其中有種奇特的西瓜樹,樹上長著極像西瓜的果實,但這種果實不能吃,當地人隻是將其采下曬幹後當儲物包用。

有的藤本植物可達300米長,沿著樹幹、枝幹從一棵樹爬至另一棵樹,從樹下到樹頂,又從樹頂垂下來,交錯纏繞成一道道稠密的網。各種附生植物如葛藤、苔蘚、地衣又為這道網披上一層厚厚的綠衣,形成“樹上生樹”、“葉上長草”的奇景。

這個植物王國的每一分子,不管是一棵參天大樹還是一片嫩綠的幼芽,都顯示出勃勃生機,那幾千種深淺不一的綠色無時無刻不在衝擊著你的視覺,即使用盡世間所有的形容詞,估計也無法描述得全。

亞馬遜叢林的動物也是全球第一。這裏密不透風的雨林中棲息著猴子、樹懶、蜂鳥、金剛、鸚鵡、巨大蝴蝶和無數蝙蝠。水中則生活著凱門鱷、淡水龜,以及水棲哺乳類動物如海牛、淡水海豚等。陸地則生活著美洲虎、細腰貓、貘、水豚、犰狳等。處處充斥著弱肉強食的殘暴,和適者生存的冷酷,人類如果不裝備好,根本無法在其中自由穿行。

在亞馬遜河釣食人魚是最刺激的活動之一。食人魚手掌般大小,長著一排鋸子狀的牙齒,不論什麼動物掉入食人魚群中,不需要幾秒就會被啃得隻剩一堆白骨。釣食人魚要到河邊,用具很簡單,撿來一條樹枝,綁上一個魚鉤,線長120厘米左右,用小塊的雞內髒作餌就可以了。食人魚雖然殘暴,但卻很美味。

在亞馬遜河中賞鳥完全可以不用望遠鏡,沿著蘆葦草邊,隻要船一經過,成千上萬的鳥就會從船邊飛起,漫天飛鳥的畫麵,實在是頗為壯觀。

在亞馬遜叢林還能看到全世界獨有的一種粉紅色海豚,不過在河中航行要看運氣才看得到。

與亞馬遜叢林的印第安人接觸也是一段刺激的旅程。這些印第安人大的族群有二三十個家庭,小的隻有一兩個家庭,紮屋而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於動植物實在太豐富,所以他們不會缺乏食物。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隔城市較遠的印第安人還保持著原始的風俗習慣,但居河邊城市較近的印第安人,則開始接觸到一些現代文明,他們會向遊人兜售他們的手工藝品。

叢林中最大的城市是馬瑙斯,這裏鄰近赤道,氣候炎熱,雨量充沛,草木蔥翠,有“熱帶雨林中的空中花園”之稱。在馬瑙斯沿黑河上行不遠有個阿裏亞烏樹屋酒店,酒店擁有8個木質結構塔樓,內部裝飾豪華,是名副其實的森林旅館。

4.艾爾斯巨岩——地球的肚臍

艾爾斯巨岩毫無征兆地拔地而起,孤獨中卻有一種君臨天下的霸氣。就是這麼一塊石頭,讓無數人千裏迢迢深入澳洲內陸,希望一睹它的神采,在人們眼中,它就是一塊有生命的石頭。

艾爾斯巨岩位於澳大利亞中部艾利斯斯普林斯西南方向約340公裏處,周圍是一片茫茫大漠。它最早被發現於1873年,當時一名叫高斯的測量員跨越這片荒漠,正當他饑渴難忍之時,突然發現一座巨大的整體岩石矗立在眼前,當時高斯還以為是幻覺,等走近看時才發現真是一座整體巨大岩石。因為他來自南澳,便以當時南澳總理亨利·艾爾斯的名字為巨石命名。

而在當地土著人口中,艾爾斯巨岩則有著自己的名字“烏魯魯”,意思是“地球之母”,他們認為巨岩是“地球的肚臍”,從地球儀上看,這個比喻十分形象。因此,巨岩曆來是土著居民的聖地。1985年,澳大利亞政府把巨岩交回給當地土著居民阿南格族管理,現在這裏已開辟成了一座國家公園。

艾爾斯巨岩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單體巨石。它在荒漠中拔地而起,呈橢圓形,高384米,東高寬,西低窄,周長9千米。據說,艾爾斯巨岩還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石體埋在沙裏。曾有人估算過,僅它露出地麵上的部分,就重達幾億噸。其岩石由礫石組成,含鐵量高,表麵發生氧化後呈現紅色,故又被稱做“紅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