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同社會心態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
綜合整理目前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學者們主要從良好社會心態和不良社會心態兩個方麵論述社會心態的表現,但是主要集中在對不良社會心態的論述,而對良好社會心態的論述卻相對較少。
關於良好社會心態的論述,大多知識零星的提到。在為數不多的研究成果中,支凱在《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培育良好社會心態》中提到大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對於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就顯得尤為現實和重要;王青玲 羅杭春在《從網絡社會心態視角看非理性網絡輿論》中提出良好社會心態的應該有寬容精神、科學理性精神、自律精神和積極樂觀態度;蘇海南(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認為積極的社會心態主要反映在四個方麵:一是公民心態開始形成、二是自我奮鬥心態成為潮流、三是開放心態日漸普遍、四是包容性心態廣泛形成;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對於不良社會心態的論述很多,選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中,黃碧蓉在《當代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培養研究》中提出社會心態誤區主要表現為:焦慮、浮躁的心理、戀愛原因、消費攀比心理;蘇海南(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認為消極和錯誤的社會心態主要反映在五個方麵:一是浮躁心態相當普遍、二是恐慌心態有一定市場、三是冷漠心態仍較多見、四是低信任度心態仍較泛濫、五是仇富仇官心態比較多見;楊增崠認為消極社會心態應該包括:一是相對剝奪感比較普遍、二是一部分人存在“仇富”、“仇官”心態、三是焦慮情緒和“不信任”、“不確定”心態蔓延;四是一些人的極端主義心態;聶智、曾長秋在《負麵心態治理:虛擬社會管理新視閾》中提出負麵社會心態主要表現在:一是怨氣甚、恨社會、罵體製,二是俗氣重、重享樂、頻惡搞,三是火氣大、帶情緒、易偏激。
(四)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路徑探討
在相關的學術論文中,學者們主要針對不同的群體從不同的視角探析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路徑。歸納起來主要是從網絡化的視角、法製化視角、製度視角和思想政治教育視角,所指向的客觀群體包括青年、新生代農民工、軍隊、城鄉結合部居民。例如,王俊秀在《培育良好社會心態,促進社會進步》中提出了階段性策略和長期性策略;王青玲 羅杭春在《從網絡社會心態視角看非理性網絡輿論》中提出建設公平正義的社會製度、建立輿論引導機製和培育網絡社會心態;王新城在《努力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中從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的德育思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這兩個角度出發,提出了改善國民心態的相應對策;劉捷在《社會焦慮心理的認知與疏導對策》中提出調和與消減社會焦慮心理,防範各種連帶後果,構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必須采取綜合疏導對策;傅金珍在《轉型期社會心態失衡問題的治理》中提出要從根本上治理社會心態失衡,培育健康的社會心態,就必須從社會心態生成的機製、體製和環境著力;張榮昌在《直麵新的執政挑戰:我國社會心態調試的問題與路徑》中提出需要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紮實的、多元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陳東在《立足當前社會現狀 培育良好社會心態》中說培育良好社會心態,必須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現實問題結合起來;劉錦濤在《試論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基本路徑》中提出要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務必從淨化和改變某些消極社會存在入手;李麗娜在《培育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的現實路徑》中說需要將思想引領、教育引導和自我調適結合起來,促進大學生成為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