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研究綜述(1 / 3)

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研究綜述

學術展台

作者:康豔欽 李雲

摘 要: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對維護國家安定團結和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研究以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綜述了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研究曆程及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不足和展望,旨在對進一步深化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良好社會心態;培育;綜述

社會心態是社會改革的“風向標”、發展的“晴雨表”、穩定的“安全閥”,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無形的,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發展與轉型的不斷推進,社會心態問題特別是心態失衡問題,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因此,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的研究成為了時下刻不容緩的重任,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理論成果。

一、 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研究現狀

(一)關於社會心態內涵的界定

研究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問題,首先從對其內涵的界定入手。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社會心態的關注,“社會心態”一詞也也納入學者的視野。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一致的概念。從詞源上來說,“心態”屬於心理學的範疇。社會心態屬於社會學和心理學交叉學科的範疇。“社會心態”顯然是與社會存在、社會現象相關的一種心理活動、社會意識和文化現象。有學者認為社會心態是“社會成員對社會的發展變遷的喜怒哀樂所體驗到的社會情緒基調、社會成員的社會價值取向和態度彙聚而成的共識,共同發展成為一個可以稱為共享的現實性的社會存在”[1]。王俊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認為:社會心態是在一定時期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影響下形成的,社會中多數成員表現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模式,並形成為影響每個個體成員的模板。楊增崠(清華大學博士)認為:社會心態,在我國並非心理學研究領域的專屬名詞,反倒是馬克思主義和社會學領域討論的比較多。就其定義來說,社會心態是指反映特定環境中人們的某種利益或要求並對社會生活產生廣泛影響的思想趨勢或心理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會中人們的心理狀態,是一定社會背景下社會成員對社會生活現狀的心理感受和情緒反映,具有顯著地彌散性、多維性和大中性。有學者認為:社會心態是指在一定時期形成的、表達和代表社會成員態度、觀念與意誌的社會心理狀態,它通過社會成員社會認同的需要而強化、左右、誘導社會成員的態度、觀念、意誌以及信念的形成、保持和變化。[2]孫偉平認為:所謂社會心態,是反映特定曆史條件下人們是某種利益或要求、並對社會生活有廣泛影響的思想態勢或傾向,是以整體麵貌存在和流行於社會成員之中、並內化在每一個人身上的精神狀態,是指以社會情緒情感、社會態度、社會風氣等感性形式表現出來的各種精神因素。[3]楊宜音認為:社會心態是一段時間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類別中的宏觀社會心境狀態,是整個社會情緒基調、社會共識和社會價值觀的總和。[4]也有學者認為:社會心態指社會心理與社會意識相互滲透有機結合而成的態狀結構,是以整體麵貌存在和流行於社會成員之中,內化為社會主體精神結構的心智狀態。[5]

對社會心態的概念雖無統一定論,但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學術界使用較多的是楊宜音對社會心態的定義。即社會心態是一段時間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類別中的宏觀社會心境狀態,是整個社會情緒基調、社會共識和社會價值觀的總和。後來的學者在此基礎上對社會心態展開的大量的研究。

(二)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的研究

從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學者們主要從經濟社會的發展、執政者維護和諧穩定、民生幸福、社會建設以及社會轉型期間出現的各種不良社會心態對個人和社會的危害的角度,來說明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李萍在《當前社會心態問題及其應對》一文中指出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奮發向上的社會心態;執政者維護和諧穩定需要把握社會心態風向;民生幸福需要健康陽光的社會心態;社會建設需要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傅金珍在《轉型期社會心態失衡問題的治理》一文中指出健康的社會心態能夠為個體和社會的發展進步提供堅實的心理保障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失衡的社會心態,不僅影響個人的生活和前途,也必然影響社會的健康發展;尉國勝、李學勇在《社會心態培育的法製化路徑》中提到培育健康的社會心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擺在我們麵前一項艱巨而又緊迫的任務;李麗娜在《培育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的顯示路徑》中提出培育大學生健康的社會心態是思想政治教育一項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