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闡釋學的角度對一個青年藝術家畫像的四個譯本中翻譯策略的分析
學術展台
作者:趙曉月
摘 要:闡釋學是對意義理解和翻譯的一種理論,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闡釋學開始應用於翻譯理論的研究。翻譯就是一種闡釋。翻譯就是闡釋的過程。闡釋學使翻譯從靜態走向動態,使譯者從封閉走向開放。人類自古以來就是曆史的產物,所以理解和闡釋總是帶著解釋者自己的曆史和時代的色彩。闡釋學同時也進一步解釋了重譯和誤譯的合理性,重譯作品符合社會曆史的特點,使其譯文更加符合目的語讀者的口吻。誤譯是對文本進行重新的闡釋。這些都表明在翻譯過程中不同的譯者對於原文有不同的闡釋。伽德默爾的哲學闡釋理論對於解釋重譯和誤譯是個很好的支持。這篇論文將對詹姆斯.喬伊斯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的作品的翻譯策略進行分析,詹姆斯.喬伊斯是繼莎士比亞之後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是詹姆斯.喬伊斯的自傳體作品。在中國,關於一個青年藝術家畫像的譯本存在許多,本文就四個廣文接受的譯本進行對比分析,他們分別是黃雨石,李靖民,徐曉雯,朱世達這四個人的譯本。發現其中的不同,進而對翻譯工作給予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闡釋學;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翻譯策略
1. 闡釋學
闡釋學起源於希臘神話故事赫爾墨斯。在浪漫主義時期迅速發展。進一步由Friedrich Schleiermacher繼承發展。其中最突出成就的便是伽德墨爾,隨著他的哲學與真理藝術的出版,標誌著哲學闡釋學的建立。對於闡釋學,我們僅僅看一些伽德墨爾的幾個比較重要的方麵,它們分別是曆史的理解性,視域融合還有效果曆史。所謂的曆史性理解就是指譯者生活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對相同的事物會產生不同的認知等。所以譯者的譯本會受到曆史性的限製,他們對原文的理解也存在曆史性。他提及說譯者的作品應該處於現在的曆史時期,而不是過去。與原作者相比,你們生活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因此會對原作產生偏見或者帶有自己的主觀理解,這些因素也會導致不同譯本的出現。第二個方麵是視域融合。處於不同曆史時期的人會有不同的曆史視域,在翻譯中存在原作者視域,譯者視域和讀者視域,最好就是做到這三種視域相融合。第三個方麵就是效果曆史,伽德墨爾對它的描述是:真正的曆史客體並不是客體,而是曆史性和創造性帶來的效果。所以根據伽德墨爾,衝破原文文本的傳統意義,根據曆史的不同創造出不同的文本並且試著將原作者,譯者和讀者視域結合起來,所有的這些都是重要的。
2.翻譯策略
長久以來,直譯和意譯都是翻譯活動討論的中心話題。
文化轉向出現後,美國翻譯理論家Veniut在他的翻譯者隱身性一書中提出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現象。就這兩個理論而言,歸化翻譯策略就是在譯文中把源語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用目的語中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來替代,特別是源文中的比喻,象征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用相應的目的語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來替代。異化就是在譯文中保留源語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特別是保留源文的比喻,象征和民族地方特色等。
直譯和意譯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語言層麵處理形式和意義。異化和歸化是突破語言因素的局限,將視野擴張到語言,文化和美學等因素。最終,在翻譯的過程中,翻譯策略的選擇要根據譯者的交際目的而確定。
3.闡釋學應用於翻譯研究
隨著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越來越多的譯者將西方文化中的經典著作不斷的譯成中文,使我們能夠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傳統的翻譯理論中認為翻譯就要遵循忠實和對等,同樣譯者也認為譯文越接近於源文,譯文就越成功。在闡釋學理論出現後,我們用闡釋學的理論來解釋傳統翻譯理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為譯者生活在特定的曆史時期,他們的文化觀念,價值觀,認知能力,宗教信仰和生活環境是不同的,因此對於同一文本才會出現不同的譯本。甚至即使生活在同一曆史時期的譯者,可能也會由於不同的生活環境而創造出不同的譯本。所以,當人們研究翻譯時,應該盡量將作者的視域與譯者的視域融合在一起。雖然闡釋學已經有很長的曆史,並且被無數次的進行研究,但是將闡釋學的理論應用於研究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的主題會是新穎的。
4. 比較四個譯本中的翻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