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章中,作者從原文本中摘取一個小片段進行分析,得出其不同,進而不斷的指導翻譯工作。
-to return to the lamp, he said, the feeding of it is also a nice problem. Huang’s version
還是回到燈的問題上來,他說,往燈裏加油也是個很微妙的問題。
(P. 420)
Xu’s version
回到油燈上來吧,他說,添油也是個很麻煩的問題。(P. 397)
Li’s version
再回到燈的問題上來。他說,往燈裏添油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P. 215)
Zhu’s version
再回到油燈的話題,他說,給油燈灌油也是一個很巧妙的問題。
(P. 254)
當副教導主任和斯蒂芬討論關於美學的問題,在 “ she was detained in the full company of the saint.”這句話中斯蒂芬想用這句話去解釋 ‘maketplace’ 這個詞的用法,但是副教導主任卻誤以為斯蒂芬再跟他道歉而產生了誤解。為了解除尷尬,副教導主任便回到油燈的問題上。當譯者開始翻譯這小對話時,首先譯者應該思考“the feeding of it and a nice question”這兩個短語如何翻譯。首先,看一下“the feeding of it and a nice question” 的翻譯,對於“feeding”,這四個譯者分別翻譯為加油,添油,添油和灌油。在中國文化中,當提及油燈問題是,最常用的就是添油這個短語,經常說給燈添點油,而加油和灌油給我們的感覺像是在給汽車或者大型的機械加油或灌油。所以徐譯更加符合目的語文化讀者的要求,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文本。
接著就是對於a nice problem 的翻譯,因為problem 問題這個詞本身就是個貶義詞,不能與褒義詞來搭配使用,而在這裏恰恰相反,將problem與nice來搭配使用,這種搭配可能會給讀者帶來新奇感,同事增加文章的藝術氣息,但是也給翻譯造成了困難。在這四個譯本中,分別翻譯為,微妙的問題,有意思的問題,巧妙的問題和麻煩的問題。從這四個譯本中可以看出,前三個譯本采用了直譯,而最後一個徐譯采用了意譯的方式,她的翻譯理解起來要比其他三個更加清晰。通過這個簡短的對話翻譯,我們可以清晰的感覺到不同譯者之間存在的差異。由於譯者所處的不同曆史時期,對於文本的闡釋力度存在著差異。
5.總結
通過上麵四個譯本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黃譯和朱譯更擅長於使用異化的翻譯策略,而徐和李更擅長於使用歸化的翻譯策略。
翻譯中,不同的譯者會產生不同的譯本,作為譯者應該將讀者考慮在內,應該盡量滿足讀者的要求,譯者在翻譯前,最好詳細通讀全文,了解原作者的生活背景或者閱讀原作者的其他作品來提高譯文的質量,另外譯者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通過大量的閱讀提高自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作者單位:山西師範大學)
參考文獻:
[1] Gadamer, H.G. (1999) Truth and Method.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2] Nida, E.A. and Taber, R.C. (1985)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The Netherlands: E. J. Brill, Leiden.
[3] 徐曉雯,(2003)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南京: 譯林出版社
[4] 李靖民, (2009)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浙江: 浙江文藝出版社。
[5] 黃雨石,(2011)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6] 朱世達,(2013)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