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寬闊的河灘,人可以與壺口瀑布近距離地接觸。非汛期時節,稍有膽量的人可以沿著凹進石崖的一道被水衝刷的石槽繞到瀑布內,領略鋪天蓋地的洪流從頭頂越過,那種驚濤駭浪的視覺體驗,與《黃河大合唱》給人的精神洗禮一樣蕩氣回腸。
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個人,經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黃河被兩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也就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這偉大隻在衝過壺口的一刹那才閃現出來被我們看見。
廬山瀑布——河落九天
廬山瀑布,位於江西省星子縣廬山秀峰景區,懸於雙劍、文殊二峰之間,瀑水被二崖緊束噴灑,如驥尾搖鳳,故又名稱“馬尾水”。曆代文人騷客在此多有賦詩題詞,讚頌其壯觀雄偉,給廬山瀑布帶來了極高的聲譽。最有名的自然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古人雲:“泰岱青鬆,華嶽摩嶺,黃山雲海,匡廬瀑布,並稱山川絕勝”。廬山之美,素享“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而廬山之美,瀑布居首。而關於廬山及其泉瀑的來曆,還有許多神話故事,秦始皇趕山塞海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個。
相傳秦始皇在為自己建造陵墓的過程中,曾得到一根威力無窮的神鞭,那神鞭所到之處,山崩地裂。秦始皇將神鞭向驪山的一角抽去,隻見驪山的那一角變成了一座脫離秦嶺的孤山。秦始皇再連抽幾鞭,不料把那山就趕到了長江南岸的鄱陽湖畔。此時日暮黃昏,天色漸暗,秦始皇決定暫作小憩,等第二天天一亮再趕山下海,鋪平去蓬萊神境的道路。哪知當夜失去神鞭的南海觀音聞訊趕到,乘秦始皇酣醉之時,換走了神鞭。第二天,秦始皇醒來,便舉鞭趕山下海,誰知山是巋然不動。秦始皇一氣之下,竟在山上連抽九十九鞭,直打得那山滿身鞭痕,自己汗如雨下,但山仍紋絲不動地屹立在原地。秦始皇無可奈何,隻得將鞭子扔下,垂頭喪氣地回京都去了。從此,那山便在鄱陽湖畔紮下了根,這就是今日的廬山。相傳秦始皇抽的九十九條鞭痕,後來就變成九十九道錦鄉深穀;秦始皇扔下的趕山鞭子,變成了龍首崖外高聳入雲的桅杆峰;那滿身流淌的汗水,也化作了群山之中的銀泉飛瀑了。
廬山瀑布多姿多彩,景色迷人。而這其中最有名的,則當屬“三疊泉”,其水自大月山流出,緩慢流淌一段後,再過五老峰背,經過山川石階,折成三疊,故得名“三疊泉瀑布”。“三疊泉”被稱為廬山第一奇觀,舊有“未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
站在三疊泉瀑布前的觀景石台上舉目望去,但見全長近百米的白練由北崖口懸注於大盤石之上,又飛瀉到第二級大盤石,再稍作停息,便又一次噴灑到第三級大盤石上。白練懸掛於空中,三疊分明,正如古人所雲:“上級如飄雲拖練,中級如碎石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而在水流飛濺中,遠隔十幾米仍覺濕意撲麵。
隨季節的變化,三疊泉的景色也各有特色,暮春初夏多雨季節,飛瀑如玉龍怒奔,轟然疾下,震天動地。仲夏嚴冬,則水簾如絲,風擺輕煙,輕盈柔美。奇異景觀,曆代文人墨客為之吟詠讚歎不已。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詩人戴複古就曾有這樣的讚歎:乘鸞不見李騰空,試與尋真訪故宮。黃葉堆裏覓行路,紫煙深處望仙蹤。眼高天近千山上,身共雲棲一壑中。九疊屏風三疊水,更無詩句可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