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喀納斯湖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湖水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顏色,所以人們又稱之為“變色湖”。從每年的四五月間開化到11月冰雪封湖,湖水在不同的季節呈現出不同的色彩。5月的湖水,冰雪消融,湖水幽暗,呈青灰色;到了6月,湖水隨周山的植物泛綠,呈淺綠或碧藍色;7月以後為洪水期,上遊白湖的白色湖水大量補給,由碧綠色變成微帶藍綠的乳白色;到了8月湖水受降雨的影響,呈現出墨綠色;進入九十月,湖水的補給明顯減少,周圍的植物色彩斑斕,一池翡翠色的湖水光彩奪目,非常的神奇。
青山煙雲繚繞,皚皚雪峰倒映碧波,湖畔是濃密的鬆、杉、樺、柳和草叢,從林中不時露出麅、鹿的身影,成群野鴨在湖麵嬉戲,近觀串串跳魚蕩出層層漣漪,喀納斯湖是中國最美的湖泊之一,景色之美,令多少人渾然忘懷,流連不已。
天山天池——天鏡浮空
享有“天山明珠”盛譽的天山天池,是一個天然的高山湖泊。它坐落在北天山東段博格達峰下的半山腰,海拔1980米。湖麵呈半月形,長3400米,最寬處約1500米,麵積4.9平方千米。湖最深處達百米。湖水清澈,晶瑩如玉。四周群山環抱,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挺拔、蒼翠的雲杉、塔鬆,漫山遍嶺,遮天蔽日。天池東南麵就是雄偉的博格達主峰(蒙古語“博格達”,意為靈山、聖山),海拔5445米。主峰左右又有兩峰肩連。抬頭遠眺,三峰並起,突兀插雲,狀如筆架。峰頂的冰川積雪,閃爍著皚皚銀光,與天池瓦藍澄碧的湖水相映成趣,構成了這個高山平湖綽約多姿的自然景觀。
天池四季,景色俱佳。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多吟詩賦文,備極讚譽。傳說3000餘年前穆天子曾在天池之畔與西王母歡筵對歌,留下千古佳話,令天池贏得“瑤池”美稱。20世紀70年代初,郭沫若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旅遊,臨湖吟出“一池濃墨沉硯底,萬木長毫挺筆端”的佳句。天池周圍,還有“石門一線”、“龍潭碧月”、“頂天三石”、“定海神針”、“南山望雪”、“西山觀鬆”、“海峰晨曦”、“懸泉飛瀑”八大景觀。每年都吸引著大批中外遊客。
天池共有三處水麵,除主湖外,在東西兩側還有兩處水麵,東側為東小天池,古名黑龍潭,位於天池東500米處,傳說是西王母沐浴梳洗的地方,故又有“梳洗澗”、“浴仙盆”之稱。潭下為百丈懸崖,有瀑布飛流直下,恰似一道長虹依天而降,煞是壯觀,得一景曰“懸泉瑤虹”。西側為西小天池,又稱玉女潭,相傳為西王母洗腳處,位於天池西北2千米處。西小天池狀如圓月,池水清澈幽深,塔鬆環抱四周。如遇皓月當空,靜影沉壁,清景無限,因而也得一景曰:“龍潭碧月”。池側也飛掛一道瀑布,高數十米,如銀河落地,吐珠濺玉,景稱“玉帶銀簾”。池上有聞濤亭,登亭觀瀑別有情趣。眼可見簾卷池濤,鬆翠水碧;耳可聞水擊岩穿、聲震裂穀。
天池以西3000米處是燈杆山,海拔2718米,山體長3千米許。老君廟、東嶽廟就建於此。當年道士在山頂立一鬆杆,上掛天燈,晝夜不滅,當年烏魯木齊的百姓都以天燈為神喻,隻要燈長明不滅就預示世道太平,故該燈又稱太平燈。由燈杆山西眺,烏魯木齊可盡收眼底,尤其在華燈初上之際,遠看烏魯木齊萬家燈火,一派溫馨。
天池西南2000米處,有馬牙山,海拔3056米,山體長5000米,山頂斷崖崔嵬,巨石林立,形似一排巨大的馬牙,因而得名。馬牙山石林是天池景區的一絕,那些巨石在風的剝蝕下,形成獨特的馬牙景觀,其石奇形怪狀,形態各異,或巨齒獠牙,如同猛獸血口,或層層翻卷如大海波濤。其中有一石極像古代牧人,頭著氈帽,神態安然。走進石林總讓你遐想聯翩。在馬牙山頂,北望天池,滿目錦繡;東看博格達,雪海三峰盡收眼底;西眺烏魯木齊,廬舍田莊,曆曆在目。
“見神池浩淼,如天鏡浮空”,昔日的瑤池宴席早已撤去,周王也不再來過,那西天的王母是否還在癡癡地等待,是否真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發出的感慨一般:“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裏,穆王何事不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