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中五個島嶼兀立於萬頃碧波之中,佛教徒們傳說他們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莫不虔誠頂禮膜拜。此外還有五個半島從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紮西半島居五個半島之冠。島上紛雜林立著無數石柱和奇異的石峰,有的壯如象鼻,有的酷似人形,有的似鬆柏,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島上還分布著許多幽靜的岩洞,有的洞口呈圓形而洞淺短,有的溶洞狹長似地道,有的岩洞上麵塌陷形成自然的天窗,有的洞裏布滿了鍾乳石。島上到處怪石嶙峋,峰林遍布,峰林之間還有自然連接的石橋,地貌奇異多彩,巧奪天工,實屬奇觀。
公元12世紀末,藏傳佛教達隆嘎舉派創始人達隆塘巴紮西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習密宗要法,並始創羊年環繞納木靈湖之舉。信徒傳說,每到羊年,諸佛、菩薩、護法神集會在納木措設壇大興法會,如此時前往朝拜,轉湖念經一次,勝過平時朝禮轉湖念經10萬次,其福無量。所以每到藏曆羊年僧俗信徒不惜長途跋涉,前往轉湖,這一活動在四月十五達到高潮。納木措湖畔瑪尼堆遍布。如有教徒經過這裏,總會投下一顆石子。這個西藏人心目中的聖湖,每年都吸引著西藏當地和青海、四川、甘肅、雲南的教徒們不遠萬裏,來轉湖朝聖,以尋求靈魂的超越。
喀納斯湖——嬌秀雄渾
喀納斯湖橫亙在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雄偉壯觀,其主峰友誼峰終年被冰雪覆蓋,是我國海拔最低的現代冰川之一,喀納斯湖就位於風景秀麗的友誼峰南坡,麵積約2500平方千米的喀納斯國家保護區內。絢麗多彩的花草,與藍天、白雲、雪峰、碧水及墨綠的森林,構成了瑰麗無比的圖畫。
喀納斯湖不僅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而且旅遊環境和人文資源也別具異彩,喀納斯具北國風光之雄渾,又有南國山水之嬌秀。不僅如此,喀納斯湖還有著“千米枯木長堤”、“雲海佛光”、“湖怪”、“變色湖”等四大奇觀,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遊客。
在喀納斯湖的北麵是白雪皚皚的奎屯山、高聳如雲的友誼峰。湖周重巒疊嶂,山林尤如畫屏。不同的植物群落層次分明,色彩各異。每至秋季更是萬木爭輝:金黃、殷紅、墨綠各呈異彩。林中灌木葉茂,枯葉朽木上苔蘚、野草遍生。林間空地草甸如茵,山花鮮豔。風靜波平時湖水似一池翡翠,隨著天氣的變化又更換著不同的色調,自晨至暮變化萬千。每當煙雲繚繞,雪峰、青山若隱若現,恍若隔世。七八月份雨後清晨登上湖南段的駱駝峰則可觀覽佛光奇景,這就是喀納斯湖有名的奇觀“雲海佛光”了。
而喀納斯湖最北端的入湖口,有一條千米枯木長堤,是喀納斯湖的又一奇觀。洪水來時枯木長堤會飄起來,按理來說,水中的枯木應該向下遊漂,但是多少年來,這裏的枯木卻奇怪地逆流而上浮動,長長地橫列在喀納斯湖的最上遊六道灣。據說有人把枯木扔到下遊五道灣裏,那枯木還是執著地回到老地方,與枯木長堤連為一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據說是因為洪水季節,河水將上遊大量的枯木攜帶漂入湖口,後因強勁的穀風在遇到喀納斯湖南麵的巨大山體後,風力變向將漂入湖水中的浮木推動著逆流上漂,於是在這日積月累之下,在喀納斯湖的湖口逐漸彙聚堆疊形成一條百餘米寬、兩千米長枯木縱橫交錯的“千米枯木長堤”這一特殊的自然景觀。
喀納斯湖的另一奇觀是“湖怪”。據當地圖瓦人民間傳說,喀納斯湖中有巨大的怪獸,能噴霧行雲,常常吞食岸邊的牛羊馬匹,這類傳說,從古到今,綿延不斷。近年來,有眾多的遊客和科學考察人員從山頂親眼觀察到巨型大魚,成群結隊、掀波作浪、長達數十米的黑色物體在湖中慢遊,一時間把“湖怪”傳得沸沸揚揚,神乎其神,這又為美麗的喀納斯湖增加了幾分神秘的色彩。然而,是否真的有湖怪,湖怪又是什麼?是巨型的大魚嗎?當地的圖瓦人並不相信這種說法,在他們的傳說中,湖怪能吃掉整頭牛。但湖怪到底長什麼樣,誰也說不清。至於“湖怪”與大魚是不是一回事,至今還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