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因瀘沽湖的奇特無比而留下了許多佳詩佳句。明代詩人胡墩賦詩讚瀘沽湖雲:“瀘湖秋水間,隱隱浸芙蓉。並峙波間鼎,連排海上峰。倒涵天一遊,橫鎖樹千裏。應識仙源近,乘槎訪赤鬆。”清代川南詩人曹永賢盛讚瀘沽湖如蓬萊仙境,並賦詩雲:“祖龍求神仙,三山渺何處。不知漢武皇,開鑿南來路。靈鼇鼎足蹲,飄渺凝飛渡。莫載欲人俱,恐為風引去。”本世紀初,美國探險隊隊長洛克先生也由衷地讚歎道:“英吉利之甘巴蘭湖也沒有這樣的美麗……籠罩在這裏的是安靜平和的奇妙,小島像船隻一樣浮在平靜的湖上,一切是靜穆的,真是一個適合神仙居住的地方。”

日月潭——台灣仙境

日月潭是台灣的“天池”,湖周35千米,水域9平方千米多,為台灣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全國少數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其地環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島浮現,圓若明珠,形成“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清人曾作霖說它是“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淩空水自閑”;陳書遊湖,也說是“但覺水環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300年來,日月潭就憑著這“萬山叢中,突現明潭”的奇景而成為寶島諸勝之冠,馳名於五洲四海。

相傳日月潭的發現源於一隻神鹿:300年前嘉義縣有40個獵戶集體出獵,發現一隻體型巨大的白鹿向西北跑去,於是尾隨追蹤。他們追了三天三夜,白鹿在高山樹林中失去蹤影。獵人們又在山中搜尋了三天三夜。第四天,他們越過山林,麵前豁然開朗,隻見千峰萬嶺、翠綠森林的重重圍擁之中,一派澄碧湖水正在晴日下靜靜地閃耀著寶藍色的光芒,就像純潔的嬰兒甜蜜地偎依在母親懷中酣睡。碧水中有個樹木茂密的圓形小島,把大湖分為兩半,一半圓如太陽,其水赤色;一半曲如新月,其水澄碧。於是他們把這大湖稱為“日月潭”,那小島叫做“珠仔嶼”。

古人“泛棹出渡”,深入各風景點去充分領略湖山風情。先上珠仔嶼。小舟一蕩開槳,人便直入琉璃明鏡。上下天光,碧水粼粼,令人頓有憑虛淩空、飛入仙境之感。這小島昔日甚大,後因日本人建水電站而大部分被淹沒,變得很小。不過正因其小,更增“一嶼孤浮四麵空”之曠朗。小小珠嶼,既是點綴碧湖的綠珠,又是觀賞日月潭的極佳地點。

泛棹往北,可泊山麓崖邊。這裏有磴道上山,共365級,俗稱“走一年”而到山上的文武廟。廟內集諸神之大成,濟濟一堂,居中為孔子,此外有文昌帝君、關公、神農大帝、三官大帝、元始天尊,乃至魁星、城隍、土地公、海龍王等等。在山門前遠眺潭景,若披展圖畫,繞岸皆山,雲水四合,“風光不減巫山峽”。

文武廟山後有羊腸小徑,迂回下抵潭東北角的孔雀園。園中飼養有上百隻孔雀,每見豔裝遊人便意相開屏,羽翎五光十色,光彩耀目。

自孔雀園無論循環湖公路或返渡頭泛舟,均可到曹族部落忠孝村。村在潭東南岸,村民數百,均為曹族。村中有山胞文物陳列館,展出高山諸族的生活用具、藝術雕刻,兼售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村中又有歌舞組織,經常為慕名而來的人表演民族歌舞,其中《杵舞》表現山胞婦女豐年舂米時的歡愉,節奏輕快,歌聲清越,舞姿曼妙,是曹族歌舞中的最佳傳統節目。

從忠孝村環湖往南濱,即到玄光寺。寺中塑唐三藏法師全身,曾是玄奘法師靈骨暫藏之所。寺後有石徑,登1300多級台階才到山腰的玄奘寺。玄奘寺是為紀念唐三藏法師玄奘而建的寺廟。寺中大殿三層,三樓有小塔曰“玄奘塔”,玄奘法師的頭頂靈骨就安藏於塔中。

玄奘寺後的青龍山巔,建了一座九層高塔,名曰“慈恩塔”。塔仿遼宋古塔式樣,為八角寶塔。據說塔基至塔頂高45米,加上青龍山高955米,恰恰為1000米。登塔遠眺,日月潭風光通覽無遺。有人說在塔上可望見西子湖畔六和塔尖,這固然有如神話,卻也頗蘊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