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季都有大量海鷗不遠萬裏從西伯利亞飛到四季如春的昆明過冬,它們其中有一部分在翠湖,而另外一部分到滇池,每當這時,到昆明拍海鷗便會成為許多攝友的一大樂趣。
滇池成了海鷗的家,它們早上飛出去,晚上就回來。白天海鷗會到翠湖公園,那裏有人們專門製造的海鷗麵包,來自全世界的人們,都很喜歡在那裏喂海鷗麵包。海鷗們早上的時候,會“狼吞虎咽”,可到了中午的時候,喂的人多了,海鷗就會“挑食”,掉進水裏的麵包不吃了。到了下午快5點的時候,海鷗就自然排成隊,向它們的“家”飛去,白白的海鷗,在湖麵上,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
有了海鷗,昆明的冬天不寂寞。
在滇池湖畔還流傳著一個“老人與海鷗”的故事。海鷗老人的名字叫吳慶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之所以叫他海鷗老人,是因為每年的秋天,昆明迎來大批遷徙的海鷗的時候,他幾乎每一天都帶一些自己買來的麵包,去喂食這些美麗的海鷗。老人很細心,總是微笑著看著眼前飛上飛下的海鷗們。據老人講,這些海鷗很通人性的,當一隻海鷗受到傷害的時候,它會用淒厲的叫聲呼喚其他的海鷗離開,曾經有一個海鷗,因為遊客的抓捕,導致骨折,老人很小心的嗬護著這隻受傷的海鷗。後來幾年老人年年都能看到這隻受傷的海鷗來昆明,仿佛,海鷗很惦念這個風燭殘年的老人,飛臨昆明,也是一種探望和安慰吧。
來公園遊玩的人很多,但沒人知道老人的詳細情況,隻知道他用自己近一半的退休金給海鷗們買吃的。有時候因為生病用錢,給海鷗買的東西就少些。但老人就去飯館撿別人丟掉的東西,隻要海鷗肯吃的,他都會想辦法喂給它們吃。
後來老人去世了,人們才知道吳慶恒是早年西南聯大的學生,建國後一度受到政治迫害,沒有了家庭,老人一生孤獨,海鷗成了他孤寂晚年的唯一的朋友。
後來昆明的人漸漸知道了海鷗老人的情況,由護林局組織自發的捐款,塑了一尊老人的像,依靠在滇池,微笑中若有所思。這算是對老人的告慰。
瀘沽湖——母親之湖
瀘沽湖四周崇山峻嶺森林資源豐富,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景色迷人,瀘沽湖被當地摩梭人奉為“母親湖”,也被人們譽為“蓬萊仙境”。
瀘沽湖是一個遠離囂市、未被汙染的處女湖,緩緩滑行於碧波之上的豬槽船和徐徐回蕩在水天之間的摩梭民歌,使其更增添幾分古樸,幾分寧靜,每逢晴天,藍天白雲,倒映湖中,水天一色,景象奇麗。它猶如一塊明珠鑲嵌在群山懷抱之中,碧波蕩漾,風光迷人,有“高原明珠”、“滇西北的一片淨土”、“東方第一奇景”等美稱。
生活在美妙絕倫的湖光山色之間的摩梭人,延續著國內外罕見的母係氏族特點——那獨特的“阿夏”婚姻、自然而原始的民俗風情,摩梭人“崇母尊女”的文化傳統影響了瀘沽湖的山水,秀美和縹緲成為這裏的特點,為這片古老的土地染上了一層神秘而美麗的色彩,這裏被稱人為神奇的東方女兒國。
“阿夏”是瀘沽湖摩梭人中有情愛關係的男女雙方的互稱,彼此又稱“夏波”。“阿夏”婚姻的顯著特點是:親密的伴侶之間不存在男娶女嫁,男女雙方仍然屬於自己原有的家庭。婚姻形式是男方到女方家走訪、住宿,次晨回到自己家中。因為是由男方的“走”而實現的婚姻,所以當地人又稱這種關係為“走婚”。雙方所生子女屬於女方,采用母親的姓氏,男方一般不承擔撫養的責任。一個男子或一個女子的“阿夏”數目有多有少,雙方的“阿夏”關係不是固定不變的。
瀘沽湖養育的摩梭女兒,個個美麗健壯、勤勞善良。她們在屬於自己個人所有的花房裏編織少女的夢,實現情真意摯的愛。她們沒有古聖先賢留下的清規戒律,沒有孤寂、失落的煩惱、憂傷。她們按照自己的質樸本性,遵循自己心兒的指引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無憂無慮地勞動、生活、戀愛;在母親湖的山光水色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純樸的本色;在摩梭人最隆重、最熱烈、最歡樂的格母女神的慶典——轉山節中盡情地唱,盡情地跳,盡情地享受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