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

九華山,古稱九子山,山有九十九峰,峰間聳秀疊翠,雲騰霧湧,穀幽潭深,流泉飛瀑,更有日出、雲海、佛光、霧凇、雪霰等蔚為奇觀,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佛教氣氛融為一體,傾倒眾生踏山詠歌。

天寶八年,李白與韋權輿、高霽一道上九華山遊玩,見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即興吟出“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的詩句,名動天下,從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

九華山佛教曆史悠久,號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

唐開元年間,新羅國高僧金喬覺渡海到此修行,稱地藏菩薩轉世。他圓寂後,九華山被辟為佛教地藏菩薩的道場。這裏古刹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勝境層層別,高僧院院逢”,九華香火之盛甲於天下可見一斑。其中又以甘露寺、祗園寺、百歲宮、東崖寺等四大叢林為眾寺代表。

甘露寺,坐落九華山半山定心石下,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禪林”。清康熙六年,玉林國師朝禮九華,途經此地,讚曰:“此地山水環繞,若構蘭若,代有高僧”。時居伏虎洞的洞安和尚聞之旋即離洞,並得青陽老田村吳爾俊等人資助破土建寺。動工前夜,滿山鬆針盡掛甘露,人稱奇跡,故得“甘露庵”名。洞安在此兩度登壇說戒後,仍歸伏虎洞。乾隆間住持僧優曇開壇傳戒,成為叢林。今存大雄寶殿、配殿、寮房、鍾鼓、碑刻等文物。

祗園寺,在九華山化城寺東麵的東岩山麓,本名祗樹庵,據說因為釋迦牟尼在世時居住的地方既不是寺,也不是院,而是精舍或園,所以稱為“祗園”,或稱“孤獨園”,現代一般稱為祗園寺。祗園寺山門呈八字形,頂為三層重簷寶塔式建築,半簷懸山頂,黃綠色琉璃筒瓦。入口為一拱門,門上有“祗園禪寺”匾額。全寺分前殿、中殿和後殿。前殿軸線和中、後殿軸線成45°交角,是罕見的不對稱平麵布局。

百歲宮,坐落於插霄峰(東峰)之上。百歲宮,初名摘星庵,又名萬年禪寺。肉身殿後則為佛堂和僧舍。它的4個樓層內有巨岩橫陳,有磐石鑲嵌,岩石與建築、建築與山峰有機結合,巧奪天工,令人歎為觀止。

東崖禪寺,位於九華山東峰頂,坐落於巨岩之上,海拔871米。在此可眺望長江,俯視九華鎮,仰觀天台頂,環顧九華群景。佛國風光,一覽無餘。其石崖之東有古洞穴,深數米,寬三米。洞口堆雲如雪,取名“堆雲洞”,為金地藏初至九華樓身之所。洞上之東岩,巨石方正,金地藏常於石上誦經觀景,晏坐清修,故此石有“晏坐岩”之名。石崖之西、南兩側有摩崖石刻。南側之“飛身處”傳為金地藏出入東崖之處。西側之“雲深處”、“雲舫”、“贈周經和尚偈”為王陽明手書。當雲湧之時,遠望此岩,形如巨舫,故有“雲舫”之譽。

武夷山——秀甲東南

武夷山四麵溪穀環繞,不與外山相連,有36峰、72洞、99岩,群峰俊秀奇偉,千姿百態,古木相間,溪水清澈,有雲雨、虹橋,也有臥雲、吐霧。每當雨過天晴之時,山嵐飄忽,彩虹飛度,碧水映丹山,丹山轉碧水,宛若人間仙境。自古就有“碧水丹山”、“奇秀甲於東南”的美譽。

武夷的美感在於山。它是全國200多處丹霞地貌中發育最為典型者。地殼運動使這裏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態,有的直插雲霄,有的橫亙數裏,有的如屏垂掛,有的傲立雄踞,有的亭亭玉立……

武夷的靈性在於水。武夷山麓中有眾多的清泉、飛瀑、山澗、溪流。流水潺潺,如訴如歌,給武夷山注入了生機,增添了動感,孕育了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