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出時的金頂,可看到更廣闊的天地:東麵,千山萬嶺似一座座山水小盆景;峨眉平原的盡頭,青衣江、大渡河似兩條白練環繞,彙合於隱約可見的樂山城。東北和西麵,曬金山、大小瓦屋山方正橫臥;銀妝素裹的大雪山,起伏綿延,聳立於眾山之上,在初升旭日暉映下,變化成一列粉紅色的巨型縷花山石玉雕。
萬佛頂為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079.3米,取名“普賢住處,萬佛圍繞”之意。是峨眉山原始森林生態旅遊區,有萬佛閣、高山杜鵑林、黑熊溝、仙人回頭等景點。萬佛閣高21米,雄偉莊嚴,懸於樓頂的“祝願古鍾”莊重威嚴。萬佛閣撞鍾頗有講究,常撞擊108次: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緊敲18次,慢敲18次,不緊不慢再敲18次,如此反複兩次,共108次,其含義是應全年12個月、24節氣、72氣候(5天為一候),合為108次,象征一年輪回,天長地久,祈福國泰民安,人間幸福。佛教也有稱擊鍾108次可消除108種煩惱與雜念。萬佛閣撞鍾,是站在峨眉山極巔之上,麵對四麵十方普賢,用鍾聲叩響極樂世界的大門,傳遞美好的心願。
廬山——廬山之霧
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巒、噴雪鳴雷的銀泉飛瀑、瞬息萬變的雲海奇觀、俊奇巧秀的園林建築,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
水氣繚繞的萬頃江湖,使廬山夏日清涼,雨水充沛,雲霧彌漫,彌漫的雲氣為廬山平添了許多迷人秀色和神秘色彩。
在濛濛陰雨和飄忽的雲霧中,廬山更似一位不施粉黛的羞澀的女子,你可以輕輕觸摸她曼妙的身姿。
廬山的霧,從容淡定,像風、像雨。霧氣粘在皮膚上涼涼的,難怪廬山有避暑聖地之稱。
廬山的霧,時濃時淡。淡時,像輕紗般婉約;濃時,像牛奶般濃鬱。
如果說瀑布平添了廬山的秀氣,那麼可以這樣說:廬山上的霧氣,讓廬山擁有了靈氣、仙氣。在山上,可能前一分鍾還藍天白雲,而後一分鍾霧氣已經模糊了你的視線。冷不防,山腰飄起一陣陣霧氣,如同萬千伏兵突然殺出,滿山塵霧漫卷,頓時,樹、竹、花、草盡披薄紗,懸崖削穀,都被飛絮填滿。方園數百裏的廬山,此刻便都活了起來,靈秀飄逸,恍如動畫。遠處的山峰,一座座浮懸於天際。你站在原地轉上一圈,周遭的畫麵便已與前大不相同,橫的嶺、側的峰都在不停地幻化換位,果然讓人“不識廬山真麵目”了。
霧氣一上來,山巒就像一卷潑墨山水畫,而靈動的霧氣仿佛帶活了畫中的美景。距離產生美、朦朧加深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了吧!大自然總是很懂得安排的,在這樣的緯度、這樣的高度送給了我們一座廬山,而它是獨一無二的!
霧,是大自然神奇的一筆,此山霧非它山霧,水氣濃且不帶汙濁之味,在1200米的高處,也不覺心裏憋悶,反而帶著些樟、鬆、杉、竹混雜的清香味,看來匡廬之霧,迷人且不毒人。
登含鄱口,放目浩淼鄱陽湖和三吳揚子江,不知從何處,一片水霧騰騰而上,把個巍峨匡廬,圍了個嚴嚴實實,這都是經常的事情。
郭沫若於1965年7月來到廬山,住進著名的“美廬別墅”。一日清晨,郭登上含鄱嶺,一來想看日出,二來想俯瞰浩淼鄱陽湖和揚子江,然而遇到彌天大霧,隻有望霧興歎。然而他畢竟是詩人,不能沒有詩留於匡廬,就提筆寫了《霧中遊含鄱口偶感》:“人到含鄱口,望鄱新有亭。湖山雲裏鎖,天籟霧中鳴。無中實有有,有有卻還無。東風吹萬裏,空山出畫圖。”他以詩人的敏銳聞到了霧中輕鳴的天籟之聲,憑想象他給空山(霧中之山)畫出了一幅美的圖畫來,也不枉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