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崎嶇,霧輕步挪動,亞熱帶的氣候,給人以溫存感。廬山植物園內霧簾掀起半角,匡廬五官,明晰可見。園中的珍奇植物,使人目不暇接。這是一處綠色寶庫,也是珍奇植物的避難所。水霧掠枝而去,八仙花淺藍色的花瓣,幾乎與霧同色,那種共榮的和美狀態,不能不令人感動。

廬山的雲霧,山上的和山下的也截然不同。山上的,仿佛有些詭秘而不可知,而山下的,則顯得明麗而大氣,尤其他掠墓石而去的那種飄逸與沉靜,簡直可以用溫柔多情來形容了。

五台山——佛教聖地

五台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故稱五台: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鬥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頂海拔3061.1米,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氣候寒冷,台頂終年有冰,盛夏天氣涼爽,平均氣溫比山外低10℃左右,故又稱清涼山,為避暑勝地,有“清涼聖境”之稱。

三伏驕陽炎炎,燥熱難耐,而此時五台山卻氣候清涼,爽快宜人。且山內景色秀麗,奇峰靈崖隨處皆是。遊客可登東台以觀雲海日出,登西台以秋夜賞月,登北台以觀冬雪,上南台以看山花繁茂,至於中台,則是觀天象的所在。

五台山為是我國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為“文殊菩薩”道場,五座山峰分別供奉著文殊菩薩的不同化身,東台望海峰供奉聰明文殊,西台掛月峰供奉獅子文殊,南台錦繡峰供奉智慧文殊,北台葉鬥峰供奉無垢文殊,中台翠石峰供奉儒者文殊。北魏孝文帝、隋煬帝、宋太宗、元英宗、清聖祖、清高宗等都曾駕幸五台山,至於曆朝曆代統治者遣使者劄禮五台山的,從北魏以來,直到末代王朝清朝,都從未間斷過。同時五台山還是我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場,翻開五台山各大寺廟的“廟史”,首頁幾乎全都是“敕建”二字,五台山也因此受到了西藏、內蒙等地少數民族的尊崇。

五台山間古刹寶塔林立,無不顯現出佛教聖地的莊嚴雄渾。五台山現有寺院50多處,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這些佛教寺院曆經各個朝代的建造和修繕,或規矩嚴謹,或柔和絢麗,體現了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

顯通寺是五台山規模最大的一座寺院,它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俗稱“祖寺”。顯通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時有所擴建,唐太宗時重建,易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朱棣賜名為“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朱翊鈞再賜額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再改名為大顯通寺,直到今天。

南山寺則是五台山中的一座大寺,該寺始建於元代,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南山寺內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點,雕塑內容涉及佛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雕塑作品刀工細致,構圖精妙,堪稱五台山一絕。南山寺的建築也極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各殿之間迂回曲折,小徑通幽,給人以神秘莫測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