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華山峪攀登華山,起點便是玉泉院。相傳玉泉院為五代隱士陳摶所建。院內綠蔭蔽天,建築宏偉,回廊曲折,清泉甘美,為遊賞佳地。由玉泉院出發,順著明淨清涼的山泉而上,經五裏關、石門、莎羅坪、藥王洞、毛女洞、雲門、到青柯坪。坪東有一巨石,叫“回心石”,正處於華山第一道險境千尺幢之下,古時千尺幢一線道路未開通前,進華山峪隻能至青柯坪,然後由西山坡登上北鬥坪,由此可以遙望華嶽諸主峰全景,所以有“朝北鬥,望華嶽”的說法。千尺幢一線上山道路開通後,也就有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路。此後,由此登山的遊人與日俱增,其中不乏尋幽探奇的雅士名流,達官貴人,留下了大量的詩文記賦、墨寶以及他們在華山活動的蹤跡和趣事軼聞,加之宋代後道教在該峪的活動,峪中的自然景觀逐步被人們所發現、認識。華山峪也逐漸成為了遊人遊覽華山的首選。曆代纂修的華山誌中有關景觀記述,也都以華山峪為主,傳衍年久,“華山峪”或者說“自古華山一條路”甚至成了華山的代名詞。

除卻風景如畫,華山還是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全真派發祥地,山上道觀依山就勢,星羅棋布,為道教“第四洞天”,陳摶、郝大通、賀元希最為著名的道教高人都曾在此修煉。山上現存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也是遊人遊覽的佳處,如被稱為華山三大迷之一的“全真岩”便是來到華山的必到之處。

全真岩為鬆檜峰頂向南懸空傾伸出的一巨大岩石,出長空棧道可到達岩下,岩腹間有賀老石室,是元代初年全真派道士賀誌真開辟的修身之地。岩高數十丈,上書“全真岩”三字,每字大約七八尺高,並塗以紅色。鐫刻於此。

峨眉山——雄秀萬山

峨眉山大峨、二峨兩山相對,遠遠望去,雙峰縹緲,猶如畫眉,這種陡峭險峻、橫空出世的雄偉氣勢,使唐代詩人李白發出“峨眉高出西極天”、“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之讚歎。

峨眉山以多霧著稱,山上常年雲霧繚繞,雨絲霏霏。彌漫山間的雲霧,變化萬千,把峨眉山裝點得婀娜多姿。

進入山中,重巒疊嶂,古木參天;峰回路轉,雲斷橋連;澗深穀幽,天光一線;萬壑飛流,水聲潺潺;仙雀鳴唱,彩蝶翩翩;靈猴嬉戲,琴蛙奏彈;奇花鋪徑,別有洞天。春季萬物萌動,鬱鬱蔥蔥;夏季百花爭豔,姹紫嫣紅;秋季紅葉滿山,五彩繽紛;冬季銀裝素裹,白雪皚皚。登臨金頂極目遠望,視野寬闊無比。觀日出、雲海、佛光、晚霞,令人心曠神怡;西眺皚皚雪峰、貢嘎山、瓦屋山,山連天際;南望萬佛頂,雲濤滾滾,氣勢恢弘;北瞰百裏平川,如鋪錦繡,大渡河、青衣江盡收眼底。

晴空萬裏時,白雲從千山萬壑冉冉升起,頃刻,茫茫蒼蒼的雲海,雪白的絨毯一般平展鋪在地平線上,光潔厚潤,無邊無涯,似在安息、酣睡。有時,地平線上是雲,天空中也是雲,人站在兩層雲之間,總有飄飄欲仙之感。

山風乍起時,雲海飄散開去,群峰眾嶺變成一座座海中的小島;雲海彙聚過來,千山萬壑被掩藏得無影無蹤。雲海時開時合,恰似“山舞青蛇”,氣象雄偉。風緊時,雲海忽而疾馳、翻滾,忽而飄逸、舒展,似天馬行空,似大海揚波,似雪球滾地。最壯觀的是蘑菇雲,雲海中激起無數蘑菇狀的雲柱,騰空而起,又徐徐散落下來,瞬息化做淡淡的縷縷遊雲。此種蘑菇雲卻極難見到。範成大有詩驚歎這幻變的雲海:“明朝銀界混一白,咫尺眩轉寒淩兢。天容野色倏開閉,慘淡變化愁天靈。”

金頂黎明前的天空是美妙的。東方,墨紫墨紫的天空,天地一色,逐漸地,地平線上天開一線,飄起縷縷紅霞,托著三兩朵金色鑲邊的彩雲,預示著一個輝煌的白晝即將開始。彩雲下,空曠的紫藍色的天幕上,一刹間,吐出一點紫紅,緩慢上升,逐漸變成小弧、半圓;變成桔紅、金紅;然後微微一個跳躍,拖著一抹瞬息即逝的尾光,一輪圓圓的紅日嵌在天邊。

伴隨著旭日東升,朝霞滿天,萬道金光射向大地,峨眉山宛似從頭至腳披上了金色的大氅,呈現出它全部的秀美身姿。此時此刻,天上地下變成金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