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湖北籍和尚乾印在近華浦結一茅底,講《妙法蓮華經》,聽者常千人。後來,善男信女募化將茅庵修為觀音寺,遊客逐漸增多,便成了城郊名勝。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當年的雲南巡撫王繼文看中這裏的湖光山色,便在此大興土木,挖池築堤,植花種柳,建樓二層。後來又相繼建華嚴閣、催耕佰、觀稼堂、湧月亭、澄碧堂等,成為昆明的遊覽勝地。後至清道光八年(1828年),雲南按察使翟錦觀將大觀樓由原來的二層改建為三層。鹹豐三年(1853年),皇帝詢問滇池形勢,兵部侍郎何彤雲曆陳大觀情形。鹹豐帝聽後,禦書“拔浪千層”匾額,頒賜大觀樓,置於二層簷下。以後,大觀樓曾先後遭兵燹和大水而被毀。光緒九年(1883年),雲貴總督岑毓英命住持性田和尚重新修建,保存至今,也就是今天的大觀樓了。
自大觀樓建成以來,由於秀逸的湖光山色,甚至有人將其稱為“省城第一名勝”。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每於良辰佳日,登樓賞景,或歡宴賓朋,或彈歌相慶,或飲酒賦詩,可謂盛極一時。兩三百年來,大觀樓留下了許多詩文楹聯,但多為吟風弄月、離情別緒之作。至乾隆年間,布衣寒士孫髯翁,一掃他人俗氣,揮就驚世駭俗的180字長聯。上聯寫登大觀樓騁懷,所見到“五百裏滇池”的四圍風光,下聯抒發對雲南“數千年往事”的無限感慨,情景交融,對仗工整,氣魄宏大,被譽為“海內第一聯”,“長聯第一佳者”,成大觀樓一大絕景。
鸛雀樓——千裏河東
鸛雀樓位於蒲州古城西郊的黃河岸畔,共六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風景勝地。它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嶽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相傳當年時常有鸛雀棲於其上,所以得名。該樓始建於北周,廢毀於元初,到宋以後被水淹沒,後水退卻。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區位優勢,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於海內外。沈括《夢溪筆談》給了鸛雀樓八個字:“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千餘年間,它對於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誌產生了深遠影響。
1997年12月,鸛雀樓複建工程破土動工,重新修建的鸛雀樓為鋼筋混凝土減力牆框架結構,設計高度為73.9米,總投資為5500萬元,截至2001年,主體工程已完成封頂。現在,這座九層高樓在永濟市黃河岸邊落成。登樓觀大河,其勢依舊雄偉壯觀。
複建的鸛雀樓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座采用唐代彩畫藝術的仿唐建築,達到了“修舊如舊”的藝術效果。
以鸛雀樓主體為中心的鸛雀樓景區分四個遊覽區:一是名樓遊覽區,包括門殿、鸛影湖、唐韻廣場;二是黃河風情遊覽區,包括蒲州風情園、黃河風情園、柳園;三是山水遊覽區,包括蒼山自然景觀園、吉祥如意湖、鸛雀園;四是康樂遊覽區,包括蒲津康樂園、唐風馬球場、日潭戲水園等人文自然景觀。
古鸛雀樓的雄姿依然在,沒有絲毫退減。樓前有一湖,平麵呈鸛雀翱翔之型,故名鸛影湖。湖麵正中由三孔石拱橋連接,橋麵約5米寬,兩邊是漢白玉石雕欄杆。站在橋上,看前麵有一廣場,頗有特色。廣場采用軸線對稱和棋盤式布局的幾何圖案。圖案采用中國傳統的唐代圖案,如:蓮花紋、石榴紋、如意紋、蝴蝶紋等。
進入鸛雀樓,隻見大廳中央擺放著一座屏風,上麵畫著點點紅梅,繞過屏風,便是古代永濟的全景模型了。登上二樓,迎麵便是河東文化展,有大禹、呂洞賓、司馬光,關公、柳宗元……等河東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