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樓閣是富有詩意的,要麼雕欄玉砌,要麼氣吞山河,如果沒有了樓閣,不知那些文人騷客的才情是否能得以盡顯;如果沒有了樓閣,中華詩文中將失去多少色彩。
黃鶴樓——白雲黃鶴
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樓磯頭,相傳它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在曆史的長河中,黃鶴樓曆經滄桑,屢毀屢建,不絕於世,可考證的就達30餘次之多。黃鶴樓最後一次被毀是清末光緒十年(1884年)八月,因漢陽門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風大火猛,殃及城樓,很快將這千古名樓化為灰燼,僅存數千斤寶蓋銅樓鼎一架。
1981年7月黃鶴樓重建工程正式破土動工,1984年底建成,重建的黃鶴樓在蛇山西端的高觀山西坡上,正對武昌舊城區門口,處於穿過長江大橋的京廣鐵路和分路引橋之間的三角形地帶內。新樓5層,高51.4米,鋼筋混凝士仿古結構。雖較黃鶴樓故址離江遠了些,但因山高樓聳,氣勢雄偉,視野開闊,又別有一番風采。
據《極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知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複來,曲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以上當然是傳說。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巔建樓,首先還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但後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景的遊覽勝地。曆代的名人如崔灝、李白、白居易、賈島、陸遊等都曾先後到這裏遊覽、吟詩、作賦。唐代詩人崔灝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即為《黃鶴樓》。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灝的詩,自愧不如隻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灝題詩在上頭”。崔灝題詩,李白擱筆,從此崔灝名氣大盛。
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麵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
黃鶴樓的建築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仿佛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第一層大廳的正麵牆壁,是一幅表現“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曆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影印本,以及曆代黃鶴樓繪畫的複製品。二樓大廳正麵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了黃鶴樓和武昌城誕生的曆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灝、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為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裏圖》等長卷、壁畫。走出五層大廳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裏高出江麵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色,曆曆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辟為黃鶴樓公園。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築。有一個詩碑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曆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也都將陸續修複。
嶽陽樓——文人薈萃
嶽陽樓位於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嶽陽。嶽陽古稱“巴陵”,位於湖南省北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與綿延萬裏的長江在這裏交彙。名冠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嶽陽樓就坐落在傍水而生的古城西門城頭。嶽陽,山、水、樓俱備,風景如畫,名勝古跡眾多。嶽陽風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鍾於嶽陽一樓。以嶽陽樓、君山為中心而構成的巴陵勝景,聞名遐邇,素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稱。
嶽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為“南樓”,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嶽陽樓”。嶽陽樓高21.5米,三層、飛簷、純木結構。樓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造型奇偉,“嶽陽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曆史上的詩人如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均前來登臨覽勝,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嶽陽樓名揚天下。公元1045年,慶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嶽陽樓,並請好友、文學家範仲淹作了《嶽陽樓記》,從此,嶽陽樓聞名遐邇。嶽陽樓內陳設別具特色。各層內懸掛曆代名家撰寫的楹聯。一、二樓各嵌有一副《嶽陽樓記》雕屏,一樓雕屏是19世紀的複品;二樓所嵌雕屏為18世紀大書法家張照所書,字型方正、筆力雄渾、技法多變、獨具匠心,為傳世一級珍品。三樓所嵌雕屏是毛澤東書杜甫詩《登嶽陽樓》,筆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