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之後,鄱陽湖區將有成千上萬隻候鳥飛臨,那將構成一幅活生生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圖,成為滕王閣的一大勝景。

蓬萊閣——蓬萊仙境

蓬萊閣坐落在蓬萊城北麵的丹崖山上,自古就有“仙境”之稱,與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並稱全國四大名樓。據文獻記載,唐代這裏建過龍王宮和彌陀寺;宋朝時的1061年,由郡守朱處約建蓬萊閣供人遊覽;明萬曆十七年,也就是1589年,巡撫李戴在蓬萊閣附近操辦增建了一批建築物;1819年,知府楊豐昌和總兵劉清和又主持擴建,才使蓬萊閣具有了現在的規模。

傳說漢武帝多次駕臨山東半島,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尋求“蓬萊仙境”,後人就把這座丹崖山喚作蓬萊。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邊,臨海的一麵是陡峭的絕壁,山岩紋理是暗紅色,故有此名。

蓬萊閣建於山頂,遠遠望去,樓亭殿閣掩映在綠樹叢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話中的仙宮。

蓬萊閣下方有結構精美、造型奇特的仙人橋,那是神話中八仙過海的地方;東側有上清宮、呂祖殿、普照樓和觀瀾亭等;西廂為避風亭、天後宮、戲樓和龍王宮。這些樓閣高低錯落有致,與蓬萊閣渾然一體,統稱“蓬萊閣”。因此,“蓬萊閣”是一個龐大古建築群,樓亭殿閣分布得宜,建築園林交相輝映,各因地勢,協調壯觀,山丹海碧,清風宜人,遂成為名揚四海的遊覽名區。1982年,蓬萊閣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蓬萊閣每個建築單體由多種風格的樓亭殿閣所簇擁,猶如眾星拱月。閣內布局奇巧,渾然成體;層層迭迭,錯落有致。各亭殿內楹聯碑文琳琅滿目。蓬萊閣主閣是一座雙層木結構建築,丹窗朱戶,飛簷列瓦,雕梁畫棟,古樸壯觀。登上主閣,憑欄四顧,輕紗般的雲霧纏繞閣下,亭樓殿閣在掩映中時隱時現,往往使人產生超凡出世之感。

蓬萊閣遊覽區還包括“水城”在內。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在丹崖山下,沿著丹崖絕壁向南築起,長約1.5千米,中間是一個人工湖。水城的南門與陸路相通,北門叫水門,是出海口。水門設有巨大的閘門,平時閘門高懸,大小航船進出無阻;有事則放下閘門,切斷海上通道。水門外東西兩側,各有炮台一座,互為犄角,控製著附近海麵。水城初建於明洪武九年,後經多次整修擴建,形成了一個完整嚴密的海上防禦體係。明代明將戚繼光曾在這裏訓練水軍,指揮沿海的抗倭鬥爭,肅清了倭患。兩艘古代戰船停於城內,接待遊人在水城中航行,飽覽水城雄姿。

傳說蓬萊、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神仙,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古便是秦皇漢武求仙訪藥之處。廣為流傳的“八仙過海”的神州傳說,便源於此,相傳呂洞賓、鐵拐李、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萊閣醉酒後,憑借各自的寶器,淩波踏浪、漂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美麗傳說。

大觀樓——第一長聯

大觀樓坐落在昆明城西南郊的大觀園公園之內,位於滇池北濱,與蒼翠連綿的太華山隔水相望。公園碧水漣漪、長堤垂柳、夏荷秋菊、樓外有樓、景外有景,是一個風光秀麗的湖泊公園。而園內大觀樓,遊人登樓遠觀,可見湖光山色,景致極為壯觀,有“萬裏雲山一水樓”之稱。也為到昆明的遊人必去之所。

據徐霞客《遊太華山記》載:“出省城,西南二裏下舟,兩岸平疇夾水。十裏田盡,工作萑葦滿澤,舟行深綠間,不複知為滇池巨流,是為草海。草間舟道甚狹,遙望西山繞臂東出,削崖排空,則羅漢寺也。”可見此處,在明末仍為蘆葦沼澤,與滇池草海連成一片。元、明時期人們不斷開挖海口河,滇池水位下降,水域縮小,陸地漸漸露出水麵,成為小島。因與太華山隔水相對,所以被人們稱為“近華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