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久經滄桑,屢毀屢修。現在的嶽陽樓,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整個樓的建築,可用八個字來概括:四柱、三層、飛簷、純木。嶽陽樓主樓3層,高達15米,中間以4根大楠木撐起,再以12根柱作內圍,周圍繞以30根木柱,結為整體、整個建築沒有用一顆鐵釘,沒有用一道巨梁。12個飛簷,簷牙高啄(似鳥嘴在高空啄食)。屋頂為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曲線流暢,陡而複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盔頂下的如意鬥拱,狀如蜂窩玲瓏剔透。古籍裏載述,嶽陽樓“純木結構,盔式樓頂”這種古老的建築,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
由於曆史悠久、地位重要,嶽陽樓修建工藝精巧,而且曆代人文薈萃,因此,嶽陽和洞庭湖畔流傳著許多關於嶽陽樓的傳說故事,具有多方麵的社會價值。其中關於修建嶽陽樓的就分別有魯班,呂洞賓、張果老等名匠、仙人;關於講述嶽陽樓淵源的,則有《魯肅閱兵台》、《嶽陽樓三個字》等;關於嶽陽樓雕屏的,又有《張照題屏》、《真假雕屏》;關於嶽陽樓風情的,最出名的自然是《呂洞賓三醉嶽陽樓》,此外還有《朗吟亭》。如果把嶽陽樓附近有關風物的傳說故事也算進去的話,那麼,就還有《梅溪橋》、《金鵲山》、《柳毅井》、《七十二仙螺造君山》、《二妃墓和君山》、《慈氏塔的故事》等等。可見嶽陽樓及有關的傳說故事何其多也,其風采又何其豐美絢麗。
滕王閣——落霞孤鶩
滕王閣巍然聳立於贛江之濱,是一座聲貫古今,譽播海內外的千古名閣,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稱。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纓始建而得名。李元纓,唐高祖李淵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貞觀十三年六月受封為滕王,後遷到洪洲任都督。在南昌他別無建樹。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於城西贛江之濱建起一座樓台為別居,此樓便是“滕王閣”。
滕王閣自古與黃鶴樓、嶽陽樓和蓬萊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滕王閣為曆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臣、文人賦詩,觀看燈火。滕王閣建成1300多年來,曆經興廢28次,明代景泰年間,巡撫都禦使韓雍重修,樓分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1926年軍閥混戰時,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建國後,江西省政府重建滕王閣。如今的滕王閣,連地下室共九層,高57.5米,占地達4.7萬平方米,明三層暗七層,加上兩層底座一共九層,琉璃綠瓦,鎏金重簷,雕花屏閣,朱漆廊柱,古樸高雅,蔚為壯觀。主閣南北兩側配以“壓江”、“挹翠”二亭,與主閣相接。主閣之外,還有庭園、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築,無論其高度,還是麵積,均遠勝於曆代四閣,同時也大大超過了現在的黃鶴樓和嶽陽樓,仍然居於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
如今,作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較1300多年前的建築更巍峨雄壯,充分表現“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氣勢;內有多間仿古建築的廳堂,用作古樂、歌舞、戲曲的表演廳或展覽館等。登樓眺望,南昌景致盡收眼底。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聲名,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讚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後,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曆史上稱為“三王文章”。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
步入新閣,仿佛置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表現王勃創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曆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筆重彩丙衡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領風騷的江西曆代名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歎為觀止。第五層是憑欄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麵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滕王閣序》中最著名的兩句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已作為主閣正門的巨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