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侗家兒女唱的侗歌,都是老祖先留下來的,沒有一首是後期編寫出來的,原汁原味侗歌描述的故事都洋溢著詩情畫意。其中的內容有反映生活、家庭婚姻的,有講述侗族曆史的,有講誠實勤奮尊老愛幼的,還有勸戒人從善的,愛護環境、愛護林木,愛護生靈……應有盡有。這些歌曲,不光唱在侗族人的嘴裏,更是唱在了他們的心上。

侗歌在國內國際屢獲大獎,引無數國內外遊客慕名而來,法國巴黎秋季藝術節執行主席馬克爾維多,在觀看後激動地說:“美極了!美極了!在東方僅有百多萬人口的侗族能夠創造和流傳這樣古老純正,如此閃光的藝術,在世界上實為罕見。”

丹巴——藏寨碉樓

丹巴,“千碉之國”,岩巔上的城,其連綿起伏的山巒,星羅棋布的湖泊,無邊無際的森林,都是渾然天成的,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像那絕色美女,不施粉黛,素麵樸實。所以,這方淨土,更讓人傾情迷戀。這裏的碉堡很多,也很集中,一座座高聳入宵,如神秘而又古老的感歎號,引人浮想聯翩。

丹巴境內現存古碉343座,其中以中路鄉和梭坡鄉最為集中。據考證,現存古碉大致建於500年至1000年前。碉樓的建築工藝精湛絕妙,堪稱是世界建築史的奇跡。丹巴的碉樓,多依山而建,一般高30多米,有的能達到60多米。這些古碉外形美觀,一般分為四角、六角、甚至十三角的高方柱狀體,以泥土和石塊建造而成,牆體十分堅實。從梭坡到中路,這些灰黑色巍然屹立的高大建築排列有序,分明的棱角,下寬上窄的造型,讓人眼花繚亂。

碉樓不遠處是別具風情的藏寨民居,幢幢白色素裝的寨樓,或星羅棋布地點綴在山巒起伏、綠蔭蔥鬱的緩坡上,或掩映在青山綠樹叢中,遠望樹叢青翠欲滴,房屋潔白如玉,好像是一片綠毯上嵌著的一枚枚精致的珍珠。每一幢藏樓建築形式都會與其他的稍有不同,在高聳的石碉襯托下,遠看美麗得如一個個童話故事裏的城堡。

藏寨民居一般為石木結構,以家碉為脊修築成三至五層的碉樓式。底屋均為家畜圈,其上依次為鍋莊室、儲藏室、居室、經堂及角樓(家碉),其中二三樓分別有天井和露天大陽台。民居多挑背山麵水,向陽避風處而建,一般都是獨立小院,宅前屋後遍種蘋果、梨、桃、石榴、核桃、花椒等樹木,疏密有致地自由散落於山穀間的坡地上。遠一點平坦的坡地上,種的是青稞、油菜、玉米、土豆等農作物。春天時,油菜花、桃花、梨花會依次盛開,村莊在晨曦、日光、落日的浸染下,美得如一幅大師的丹青畫卷。

生活環境和條件及藏佛教的影響,形成了藏族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原始崇拜。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影響著他們居住的藏樓的結構布局,藏樓頂樓四角砌的白石與嘛呢旗就是這種崇拜的產物。如今,飄動的經幡和嘛呢旗已成為藏樓上不可或缺的風景。

更讓人稱奇的是,碉樓和寨房原本是風格迥異的兩類不同性質的建築,但在這裏它們卻能錯落有致地相融。居高舉目遠眺,隻見遠處青山如黛,掩映在青草綠樹叢中的田地和寨房,以及時隱時現的潺潺溪流,如一幅富有動感的絕妙山寨畫卷,徐徐展現,美不勝收。

有人說,丹巴有“三絕”:甲居藏寨、碉樓群、美女,但最讓人駐足的還是丹巴美女。傳說,許多年前,一隻鳳凰飛到墨爾多神山,化作萬千迷人的美女,從此之後,墨爾多神山下便成了美女如雲的地方。丹巴,因此也有了“美人穀”之稱。

丹巴美女的共同特點是輪廓分明,鼻梁挺而有棱,嘴唇豐滿,眼睛大而傳神,黑黑的眸子裏透著澄清與樸實。丹巴美女不施粉黛,天生的冰肌玉膚似乎永遠含煙凝碧,豐盈的體態似乎永遠婉轉有致,勞動的打磨沒有使其粗糙、變形,反而使其更加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