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用獨特的大地藝術展現了以哈尼族為代表的當地世居少數民族悠久的民族發展曆史和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整個哈尼梯田從開拓到發展的過程,充分展現了當地世居少數民族,特別是哈尼族的遷移、定居、社會、生產以及宗教的整個發展過程,包含著哈尼族豐富的民俗文化、獨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和傳統的鄉規民約、宗教崇拜等絢麗多姿的人文文化內涵,以及豁達的自然人生觀、謙和、質樸的整體民族性格。在梯田的開墾、耕作、管理、保護的過程中,貫穿著哈尼族文化、社會、經濟、民風、民俗、宗教的全部內容。哈尼族對哈尼梯田千百年的建設、利用和保護,使之組成了健全的以血緣、氏族為中心的土司領主製與氏族製共存的社會結構;創立了完美的“高山森林、中山村寨、低山梯田”的生產生活空間格局;演繹了獨特的自然宇宙觀以及建築在自然宇宙觀之上的自然人生觀。同時,哈尼族豁達諒解、忍耐退讓、互相幫助的倫理道德和植物崇拜、梯田崇拜的神學觀點也都源於梯田文化的發展過程中。

哈尼梯田是千百年來自然與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獨特的文化景觀,在這裏土地的完整意義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即:土地是美、土地是棲居的家園、土地是活的係統和生命、土地是充滿意味的符號、土地是值得信賴和以之為歸屬的“神”。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農耕文化,是平民景觀和大地景觀的精華。

麵對珠穆朗瑪的時候,人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但是,當麵對哈尼梯田的時候,則讓人感到了人類的偉大。千百年來哈尼族人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哀牢山的山脊上,描出了一副世界上最美的田園圖案。

肇興——侗族大歌

清清河水旁邊,侗家洗衣姑娘之影如蝶蹁躚;波波稻浪深處,不時飄出侗家小夥悠悠情歌。遠山含黛,霧嵐迷蒙處,一幢幢侗宅突兀其間,錯落有致,似一群群秀麗端莊的姑娘靜靜地佇立在青山秀水間笑迎八方賓客。

走近侗寨大門,迎接賓客的是一字排開麵帶微笑、身著盛裝的侗家小夥、姑娘們。他們歡快地敲著鑼、打著鼓、端著酒、唱著敬酒歌,盛情歡迎遠方的客人。侗族進寨歌需要來客積極配合,也就是所謂的拉歌,如果不幸敗下陣來,那就要甘願受罰喝酒,方才得以進寨門。

原始風貌的古侗寨曆經千年曆史長河的蕩滌後依舊在肇興保留著,在這18萬平方米的土地上,生活著800餘戶、4000多侗族同胞,真不愧為“黎平第一侗寨”。俯瞰之下的肇興古寨位於山中盆地,四麵環山,一條小河穿寨而過,鼓樓疊立、花橋橫跨,幹欄式吊腳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依山傍水,如油畫中的色彩,裝點著肇興侗寨,古寨秀色迷人爽目,如詩般的意境,使人有一種置身桃園醉芳菲的愜意,使得這片古老的土地變得活力四射,多姿多彩,靚麗迷人。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建築要算寨中突兀的鼓樓和做工精巧的風雨橋。

鼓樓外形像個多麵體寶塔,樓心寬闊平整,中間用石條砌有一個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杆,設有供歇息使用的長條木凳。樓的尖頂處,築有象征寨子吉祥平安的千年鶴。樓簷角突出翹起,給人以玲瓏雅致,如飛似躍之感。當地人說,鼓樓是侗家住宅的標誌,也是侗家兒女團結的象征。每個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樓,有的侗寨多達四五座。過去鼓樓都懸掛牛皮長鼓一麵,平時村寨裏如有重大事項,即登樓擊鼓,召眾商議。有的地方發生火災、匪盜,也擊鼓呼救,這樣,一寨傳一寨,信息很快傳到深山遠寨,鼓聲所及,人們聞聲而來。

風雨橋又稱回龍橋、花橋,多修在河溪兩旁,多跨河而建,整個橋身不用一釘一鉚以及其他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集橋、廊、亭、塔、樓、閣的建築特色於一體。橋狀似長廊,兩側有凳,遭風遇雨,行人可以在上麵躲避,故名風雨橋。它的建設既利於交通、休息避雨、會友、觀賞江麵風景,同時可美化侗寨環境。風雨橋和鼓樓一樣古色古香,充滿民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