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流水、人家最能體現中國人理想的生活狀態,那些傳承著千百年來生活習俗的古老的村鎮,因為沒有被外界所侵擾反倒有了獨有的魅力,也就成了在鋼筋水泥中打拚的城裏人尋夢的地方。
培田——民間故宮
老村、古鎮、舊宅、小徑、發黃的族譜,總能勾起我們懷舊的記憶。被稱為“輝煌的客家莊園”的培田村是一座現今為數不多保存完整的古村落,麵對它,我們更能感覺到一種曆史的沉吟。
現在培田村的古建築,共保存有30幢高堂華屋,21座古祠,6家書院,2座跨街石牌坊、4處庵廟道觀和一條千米古街。每座房屋布有暗溝,與穿街過巷,直通各戶的水渠彙聚,主要用於洗衣,這樣可很好地將飲用水和洗滌用水分開,足見培田先祖的睿智。
漫步千米古街,衡公祠、久公祠、畏岩公祠、樂庵公祠、文貴公祠等21座百年古祠,緊緊相連,令人目不暇接。古祠門前,有的石獅石鼓分踞兩側,有的石龍旗聳立,氣宇不凡。古祠門廬飛簷翹角,雕梁畫棟。大廳高懸金畫匾,窗牖鏤雕木刻。石柱刻楹聯,木壁繪漆畫。一座座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的古宗祠顯示了當年工匠精湛的建築工藝水平和文化品位,體現了客家人敬祖睦宗的傳統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穿過古街和幽深小巷,在宛若迷宮的古村抬頭可見一幢連一幢的院落,這裏共有34座明清時期的深宅古院,這便是培田的古民居。培田的民居布局講究“九廳十八井”,這是客家民居建築的三種典型代表之一,這種獨具風格的客家大院針對南方多雨潮濕的氣候,在中原庭院式建築模式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而成。
被青磚風火牆包圍顯得古樸厚重的繼述堂,是很能代表培田民居這種結構特點的一座高堂大屋。繼述堂也稱“大夫第”,是間號稱“民間故宮”的宅院,雖是“九廳十八井”的客家民居結構,但實際上是十八廳二十四井,共一百零八個房間。盡管廳多井多房多,卻井然有序,通風采光也皆上乘。廳與廳之間既有通道相連,又有門戶隔阻,使之各成單元,既利於大家族聚族而居,又不妨礙小家庭各享天倫。沒有人會想到,在閩西這麼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竟然有這樣一座氣派非凡的大宅院!
忠厚傳家、詩書繼世乃是客家教育的理想,在各家的門樓上,各式楹聯彌漫著濃鬱的書香墨氣,“善居室惟懷完美,好讀書立誌修齊”、“積德潤身如積玉,遺書教子勝遺金”,諸如此類的對聯在培田還很多,可見培田的文墨之鄉絕非徒有虛名。另外,培田書院之“多”、之“早”、之“嚴”,是培田書院教育的主要特色。明清時期,培田按房族為單位先後建有19個書院或學館,達到“五戶一祖祠、十戶一書院”的境地。培田先祖在明代弘治元年就創辦的“石頭丘草堂”,雖然每年僅有學生三、五個,十多年下來卻培養了不少秀才、官吏,成為汀南一帶的“入孔門牆第一家”。
在這種書香習氣下,這裏的居民依然保存著一份似與清苦生活不相稱的清高審美,天井中的架子上一定有怡情養性的蘭花。
烏鎮——枕水人家
位於浙江桐鄉的烏鎮被稱為“最後的枕水人家”,是典型的江南小鎮。它古樸、清雅,氣凝而土沃,地厚而人稠,為浙北殷庶之區,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之前就已有人在這裏繁衍生息了。
京杭大運河繞烏鎮而過,鎮內四方來水,河網密布、縱橫交織。千百年來,民居臨河而建,傍橋而市,靜臥千餘米的古幫岸、水閣和廊稝透出悠悠水鄉的獨特魅力,“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形成“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柳橋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獨特景觀。
據《烏鎮鎮誌》記載:烏鎮位於京杭大運河西部,有著1300多年建造史,俗稱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桐鄉、秀水、吳江、震澤)交界之地。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清代文人施曾錫曾有:“苕溪清遠秀溪長,帶水盈盈彙野曠,兩岸一橋相隔住,烏程對過是桐鄉”的形象寫照。
走進烏鎮,漫步於古鎮綿延一裏多長的石板小街上,古色古香的烏鎮民居遺存融於秀麗的山水之間,古民居布局簡潔、造型古樸、雕飾精致,在山光水色之中自成一體,如同一幅晚清時期的“工筆畫”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