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縣——畫裏鄉村

宏村始建於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90~1194年),原為汪姓聚居之地,綿延至今已有800餘年。它背倚黃山餘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經常雲蒸霞蔚,有時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

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係,是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巍峨蒼翠的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引清泉為“牛腸”,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後,經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人們還在繞村的河溪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係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古樸典雅,意趣橫生。“承誌堂”富麗堂皇,精雕細刻,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書院的亭台樓閣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深具傳統徽派建築風格;敬修堂、東賢堂、三立堂、敘仁堂,或氣度恢弘,或樸實端莊,再加上村中的參天古木、民居牆頭的青藤老樹,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謂是步步入景,處處堪畫,同時也反映了悠久曆史所留下的廣博深邃的文化底蘊。

西遞村四麵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彙聚。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西遞村以宗族血緣關係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該村始建於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於14~19世紀。由於曆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衝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保持著曆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西遞村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係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麵的傑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曆史、藝術價值。西遞的石、磚、木三雕,堪稱西遞三絕。

西遞、宏村於1999年12月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是:“西遞、宏村這兩個傳統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著那些在上個世紀已經消失或改變了的鄉村的麵貌。其街道的風格,古建築和裝飾物,以及供水係統完備的民居都是非常獨特的文化遺存。”

紅河——哈尼梯田

水平如鏡的梯田,從海拔十幾米的山下,層層伸展著,一直到2000多米的山頂。一方方,一池池,在微風中,波光粼粼;在陽光下,五彩繽紛;在雲霧裏,幽遂奇麗。一嶺挨著一嶺,一山銜著一山,綿延不絕。舉目遠眺,滿目都是壯闊,都是燦爛,都是難以名狀的震撼,不容你不去敬佩。

種稻穀的田野在一個農業大國絕不新鮮,哈尼梯田卻牽引著無數外鄉人雲集,他們端著精良的設備,帶著欣賞的目光一遍一遍地品味這能夠生產稻穀的田壟。讓勞動與藝術孿生,應該並非哈尼先人開鑿梯田的初衷,那一鋤一钁的艱辛,隻是在不經意間勞作出一個不可多得的世界文化遺產。

哈尼梯田曆史悠久,僅漢文字史料記載就有1300多年的曆史,中國明代大農學家徐光啟將其列為中國農耕史上的七大田製之一;哈尼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金平等縣,僅世界遺產申報地核心區元陽縣境內就有17萬畝梯田,其中集中連片的達上萬畝,從山腳到山頂級數高達3000多級。哈尼梯田文化內涵深厚、獨特、具有科學性和完整性。以耕作梯田著稱於世的哈尼族,其農耕生產生活過程中用水的獨特方式,對森林的深刻崇拜,以及節日慶典、人生禮儀、服飾、歌舞、文學均以梯田為核心,處處體現著認識自然、利用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融為一體的特點。哈尼族與其他各民族平等相待,和睦共處,這種人與人和睦相親的特點,也是紅河哈尼梯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