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桐鄉拳船、花鼓戲、皮影戲、香市等民俗民情體現了濃鬱的水鄉情懷。自梁昭明太子築館讀書於此開始,就留下了眾多人文勝跡。由於建築文化的鍾靈毓秀,烏鎮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築至今保存完好。梁、柱、門、窗的木雕、石雕等工藝,甚至保持著百年來的老樣子。
在烏鎮市河東側的觀前街17號,有一座坐北朝南,四開間兩進兩層的木結構樓房,這就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的故居。故居分東西兩個單元,臨街靠西的一間房是茅盾曾讀過書的家塾,故居內部的布置簡單,卻散發著沈家世代書香特有靜雅之氣。
在烏鎮,還有一處著名的地方,那就是烏鎮的古戲台,也就是修真觀戲台。古戲台原是道觀的附屬建築,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與修真觀一樣屢遭毀損,直到1919年的那次修繕後,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戲台為歇山式屋頂,飛簷翹角,莊重中透著秀逸。梁柱之間的雀替(中國古建築的特色構件之一,又稱為插角或托木。)均為精致的木雕,藝術價值極高。
戲台兩邊的台柱有一副對聯:“鑼鼓一場,喚醒人間春夢;宮商兩音,傳來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懸一橫額“以古為鑒”。昔日,正月初五的迎財神會、三月二十八迎東嶽廟會、五月十五迎瘟元帥會等,都要在戲台演神戲,招待修真觀中的諸神。平時,還演出一些“罰戲”。罰戲是烏鎮傳統的一種解決糾紛的方法,凡有人損害公益犯了眾怒的話,當事人得出錢請戲班子在神前演戲,以示懺悔。現在,在古戲台,每天早上8時起到晚上10時,都會上演“桐鄉花鼓戲”。這是到烏鎮旅遊所不能錯過的。
“一樣的古鎮,不一樣的烏鎮”,走進烏鎮,觀賞曆史磨練下尚存的古屋,品味一千多年來積澱的人文曆史,任思緒的風帆在時空的交錯裏馳騁……
婺源——水墨古村
婺源是一片美麗的淨土,仿佛時光倒流回到了遠古的村落,那纖陌交錯散發著泥土芳香的原野;那盡管殘舊卻不失恢宏的古建築;那曲徑幽深的古巷;還有那古樟下潺潺的流水;宛如飄帶的青石板古驛道;淳樸的農民……使人仿佛置身於陶淵明的世外桃源中,忘卻世間的一切煩惱,隻留下一份說不出的愜意。
很少有地方像婺源的村莊一樣入詩入畫,仿佛從唐詩詞抑或水墨丹青的意境中,還原於婺源這方山水,有古驛道通往山裏,古驛道蜿蜒曲折,長約1千米,曾經是古時的交通要道,十分著名,石板上兩道古代客商留下的深深車轍至今清晰。有些靠河地段的驛道還設有青石板護杆,道邊古木參天,濃陰蔽日。
走在青石板古道上,穿行在絕美的江南稻田之中,田裏秧苗青青,兩側流水淙淙,遠村近樹,水印青山,移步換景,步步都是驚喜。遠遠望去,但見樟林積翠,峰巒錦繡,山籠紫煙,粉牆黛瓦掩映其間。村口有一座古亭,旁邊兩古樹橫臥在清流之上,小河上有木橋,行人乘雲駕霧般,悠然而行。
婺源古村區別於古徽州其他地區村落的一個特點就是:皖南的古村一般建在平地上,而婺源古村建在山間盆地裏,高低錯落,雲霞環繞,宛如天上人間,富有立體感和韻律感。一座座古民居散在群山環繞之中,狀若展翅的蝴蝶,溪上兩座小橋正似蝴蝶的觸角,飄然欲飛,妙不可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簷翹角的民居,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氣勢雄偉、工藝精巧,被專家譽為“藝術寶庫”;紫陽古街上保留著朱熹祖居;建於隋代的詹氏一世祖墓每年都吸引著上百萬的台灣詹氏後裔前來觀光、祭祖。
總之,古色古香,古村落、古祠堂、古樹群、古洞,無不向人們訴說著這裏昔日的輝煌和歲月的滄桑。小巷深而幽靜,年代久遠的青石板路發出醉人的光澤,石上道道刻痕早已被歲月磨蝕,狹窄的石板路在高高的風水火間盡情蜿蜒,仿佛永無盡頭,牆壁上長滿了斑駁的青苔,抬眼看藍天一線,高低錯落的馬頭牆,一齊竦身擁向天空,衝出極限便凝固在那裏。縱橫顧盼,擺出優雅的姿態,化作抑揚頓挫充滿韻律的音符,奏響天籟,時至正午,巷內卻清冷如秋,用指尖輕輕劃過牆磚的凹凸,一個人在婉約的小巷內隨性而走,身心溫靜如幼子怡息在母親的懷抱,不知哪裏傳來叮咚的水聲,似空穀回響,使人感動……
那山的逶迤,水的流淌,建築的精致與高雅,美麗的婺源是現代人類心中的家園,在這裏可以找到家園的寧靜、質樸、溫暖與慰藉,這裏是遠離城市喧囂的世外桃源,這裏是古建築保存得最中國最完美的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