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雖然古樸,卻不幽靜。太陽才剛剛升起,大街小巷上就擠滿了一隊隊來自各地的遊人,到處是一派繁盛喧鬧、歡樂祥和的景象,頗有幾分南昭國都的風範呢。舉著小彩旗的漂亮導遊一身靚麗的白族服飾,在裏麵最為顯眼。據說,大理的“風花雪月”也表現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那長長的須就是“風”;那巧手繡出來的是“花”;那頂上白白的,就是“雪”;還有整個頭飾的形狀就是“月”了。又說從白族姑娘的頭飾上還能看出這位姑娘的婚姻狀況,那“風須”長長的,就是未婚少女,而短至垂肩的,是已婚婦女了。
古城的洋人街是遊客們的必到之處,因為這裏田園牧歌般的氛圍吸引了很多國外遊客,這條街上經常能見到在此地悠閑旅遊的洋人,所以就叫做洋人街了。洋人街原名護國路,整條街上開了許多酒吧、書吧、茶館和西餐廳。若有時間,坐在鋪著藍印花布的木桌子邊,捧一本閑書在手,喝喝咖啡聽聽音樂,懶懶地沐浴著陽光,任大把的時間隨門前的溪水流過去,該是多麼安寧與閑適。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大理的第一名片還是城西北一南相對峙立的崇聖寺三塔、弘聖寺一塔(尤其是三塔,三足鼎立,雄壯又絢麗,舉世無雙),特別是崇聖寺三塔於蒼山脊梁上拔地而聳,有插天盤雲之勢,有威嚴撫城之狀,你無論在遠近,在車船,還是在蒼山上下瞰,風和日麗時,她們總是第一個吸引著你的目光,讓你為之眩迷,為之魂牽神往。其實,它一點都不張揚,隻是太顯眼而已。城那角,山那頭,海那邊,它一直沉靜地佇立著,保持著一種優雅而和諧的美姿,讓那1000多年前時光留下的足跡,不被千百年的風雨迷霧所掩映、所忘卻。它默默如一首經久傳唱而不息的歲月古謠,讓古城在每一個晨鍾暮鼓的日子裏,低聲奏起唐宋遺韻。
崇武——威鎮海邦
崇武古城風景區位於福建東南沿海泉州灣和湄洲灣之間的惠安縣崇武半島。景區內旅遊資源豐富,獨具特色,是集曆史名勝古跡、惠安民俗風情、石文化、濱海風光於一體,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旅遊勝地。
崇武古城是我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整的石頭城,也是我國海防史上保存比較完整的古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係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隆慶元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視師崇武,北城門橫眉石刻“威鎮海邦”傳為戚所書。清順治八年鄭成功駐此抗清,傳有“馬蹄石”遺留。
城內有四個城門,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兩道城門,外加築月城,上建城樓,城門上各設烽火台一座,南城門則外加設一照牆。相傳當年倭寇炮轟城池,城內關帝廟的關雲長把青龍偃月刀一揮,炮彈被撥落在城牆旁,再一揮,炮彈射回賊船,於是船沉寇亡。
西門的兩道城門如今保存依舊完好。蔭涼的城門下擺有幾個小攤子,攤主相互拉著家常,手不忘揮動自製的撣子趕著飛過的蠅蚊。新枝、野花在城門牆頭留下春的影子,陳年古榕的須根垂下,默默感受著古城的一切。
經西門往東,而北,終到南門。城內的十字大街聯結著四個城門,太陽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投下長長的影子。在不大的城裏留下三十多座宋、明、清曆朝所修建的寺廟庵堂,有了這些古建築,古城的滄桑中更添幾多古樸。
對於崇武來說,石頭就是小城的靈魂。周長2567米的花崗岩古城牆承載著小城的曆史,把曆史的記憶一直留到了今天。
踏著石砌的台階,緩緩地走上城牆。跑馬道上遍布的野草,泛著幹淨的綠。斑駁的城牆就是古城的典籍,徐徐的風吹過,翻過一頁頁史冊:抗倭名將戚繼光親臨崇武,指揮剿倭,平定倭亂;鄭成功大軍揮師東渡,收複祖國寶島台灣;崇武軍民隨人民解放軍揚帆南征,解放祖國南大門廈門島;1956年周總理親自指揮崇武海戰,擊沉擊傷入侵的美蔣“永泰”、“永昌”號軍艦。幾百年來,古城幾代軍民憑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曆經血與火的洗禮,用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戰鬥詩篇。這裏的“崇報祠”、“元祠宮”等,都是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