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萬國建築博覽”構成了外灘筋骨的話,那麼,黃浦江與蘇州河則是外灘的血脈,它們相依相存,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外灘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完美結合。
遊人置身於繁華的都市,欣賞了高樓大廈之後,再回頭看到新月形的流水,頓生另一種感覺。在這裏你盡可以抬頭望天,低頭觀水,毫無大都市慣有的那種局促與壓抑。如果我們把高樓比成“都市青山”的話,那麼遊人在此也完全可以體會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妙趣。江麵上波光粼粼,海鷗盤旋飛翔,與船隻相依相隨。江水河水彙集在一起,不分彼此。江水河水的奔流聲,輕舟快艇的滑水聲,巨輪船舶的汽笛聲,海鷗水鳥的鳴叫聲共同構成了活潑生動的“音樂美”。到了晚上,你可以乘船夜遊,盡情欣賞外灘上五彩繽紛的燈光。船上、樓上、海上到處是光,到處是色,給人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
上海外灘巍峨參差的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跳動奔湧的江水,是“流動的音樂”。凝固的音樂,橫平豎直,高峻挺拔;流動的音樂,動感流暢,舒展圓潤。莊重堅實的人文美與生動活潑的自然美在此交融,使外灘的景物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更顯風采神韻。這正如古人所說,“方圓相參,斯為妙境”。
什刹海——三海一水
風光旖旎,三海一水,暢遊在這個被稱為“老北京最美的地方”,在享受自然景觀風景的同時,你又能增長曆史知識以及有關北京古建築和民俗風情的知識。
俗話說“先有什刹海,後有北京城”,尤其“後海”的地區曆來是老北京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因其環境優美,且民俗風韻十足,兩百餘年來吸引了眾多的官宦、名家甚至方外之人來此或修府第,或建廟宇,更為什刹海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現今,北京的都市味越來越濃了,能看到老北京舊時民風的地方也越來越少了,可就在這什刹海,依然能夠聽到秋日裏清脆的蟲鳴,依然能看見老北京四合院建築群的縮影,依然能夠咀嚼京味文化。
它有野趣,又在城內,人們不用遠走就可以找到回歸大自然的感覺。特別是入夏以後,湖中荷葉亭亭如蓋,岸邊柳陰低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是北城市民消夏休閑的好地方。七月,荷花市場開市,席棚鱗次櫛比,賣荷花荷葉的、賣蓮蓬的、賣雞頭米的、賣菱角的散發著清香,湖麵陣陣微風,可以把這股清香散播得很遠很遠。
到了中元節,這裏又是放荷燈的地方,小小的荷燈負載人們對故去親人的思念,沿著河道遠去。此時秋高氣爽,也是北京最好的季節,天空一碧如洗,站在什刹海北岸銀錠橋上翹首西望,真是看不盡的青山隱隱,流不盡的綠水悠悠。這就是老時候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銀錠觀山。
夜晚暗了湖麵,卻亮了湖邊,岸邊鱗次櫛比的酒吧、咖啡吧漸漸活泛起來,隱隱的音樂、柔媚的燈火,串起一條珍珠彩鏈,圈起了前海、後海。隨便進一家咖啡吧,打量著屋內的裝修,看不出異國的情調,簡陋樸實,可能是天還不晚,沒有別的客人,安靜的環境,背景音樂模模糊糊,正切合了暗淡的燈光,這裏似乎更適合三兩知己悄聲談心。坐在這裏望窗外什刹海的夜晚,又別是一種情調:湖邊的樹模糊成一幅水墨畫,燈光下的湖水閃閃躍躍,湖邊的行人來來往往,好像什刹海剛剛睡醒,有一份喧囂被隔在窗外了。隻要人不多,咖啡吧是個不錯的地方,可以靜靜地想心事,也可以什麼都不想,在那些音樂裏心漸漸柔軟起來。怪不得那些小資們喜歡這裏,白天在職場打拚一天的人們,或許在這裏可以放下麵具,不需要用語言,隻要用眼睛用心,就能融化彼此的堅硬。
槳聲燈影裏的什刹海之夜,有變幻莫測的霓虹燈,有靡麗委婉的音樂,霓虹燈輝映在後海的水麵上,如詩中所言:無風水麵琉滑,微泛漣漪……
整個後海的水就如一杯引人入醉的雞尾酒般,輕輕的蕩漾著、緩緩的呼喚著,讓你身不由己的沉迷其中,流連忘返……酒不醉人人自醉,人醉了,後海的燈光搖曳著也微醺了,空氣中也彌漫著一絲淡淡的酒香和浪漫的脂粉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