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漫話東歐市場(4)(3 / 3)

在國外經商,首要解決居留,接下來就是必須具備經營場地——攤位。不少華人來此,因找不到攤位,往往早上兩三點鍾就要趕到市場上去占地方,有的甚至將車開到市場,索性晚上在車上過夜,否則去晚了常因攤位問題發生糾紛或打架。我在市場采訪了幾位從我國東北地區來此經商的女士,她們都是聽別人說在南聯盟經商好掙錢後,托人辦理的出國勞務。出來時包括托人辦護照等各種相關手續,幾乎每人都花費了數萬元,甚至還有借錢出來的。到了南聯盟才知經濟蕭條,生意難做,加之攤位沒著落,吃住條件又差。她們與老鄉合住,一來安全,二來相互之間有個照應。我在她們的住地看到,一間15平方米左右的房間至少要住兩人,除了睡覺的床外,所有空間堆的幾乎全是貨,包括廚房和衛生間都是公用的,其生活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還有因公派持普通護照的華商,為了省錢不辦居留權,在所在國生了小孩後,按照當地的法律,孩子的母親沒有居留權,小孩也就沒有居留權,想帶回國去給爺爺、奶奶看看卻沒辦法出關,使館對此也愛莫能助。因為無論國外還是國內,對攜行兒童出入境的人,邊防當局審查得都很嚴,主要防止販賣兒童。有一次,貝爾格萊德一位上海籍華商回國接小孩,因為小孩的資料在父親的護照上,其母帶著小孩出北京邊檢時未能通過。盡管這位母親帶著父親的護照,但按規定必須要持照人本人來才能帶出去。結果做父親的滿心歡喜地等待孩子的到來,並購置了玩具,布置了新房,為享受天倫之樂做好了充分準備,就因一時疏漏沒能如願而沮喪。

在該市場眾多的華商中,我所熟悉的來自四川大巴山貧困地區的華商劉樂舉,是一位頗有經營思路的僑領,在南斯拉夫華人圈中有一定影響,現任南聯盟華人華僑聯合會副會長。1997年,他率先來到南聯盟後,看到這裏商機較多,想到了家鄉的父老鄉親,就在該縣以勞務輸出的形式組織了一批四川同鄉來到這裏經商闖市場,使這支隊伍在異國不斷發展壯大。劉樂舉把大家組織成一個整體加以管理,同時依靠他的影響力到70號商城統一批貨,因一次性進貨量大,價格壓得較低,回到住地後再分給大家,此舉帶動了同鄉的生意,使大家普遍都掙到了錢。許多同鄉都是以夫妻或兄弟姊妹組合走出大巴山,在這裏辛勤經營,同時帶動了當地的勞務輸出。在以往的出國大軍中,四川的華商幾乎很少見到,因而這支“川軍”在當地格外引人注目。據他們私下向我透露,來此經商後,除去所有開銷,每年至少能賺10多萬人民幣。這些錢雖在當地算不了什麼,但對於來自貧困山區的普通農民來說,這個數目已經相當可觀了。